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記者日前在平潭采訪時了解到,投資額超億元的幸福洋二期圍墾項目自去年底投產以來,正在建成全國最大的花蛤苗養殖基地,到今年底將創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成為海島經濟的新引擎。
幸福洋圍墾項目位于平潭縣西北部海域,總面積2萬多畝。1978年縣政府實施了幸福洋一期圍墾項目,圍墾面積1.05萬畝。2002年,平潭縣政府采取BOT形式進行招商引資,實施二期圍墾項目。由于該項目整體招商需要近1億元資金,加上水產養殖風險較大,所以幾次招商都無法達成意向。
為此,縣政府邀請廈門海洋研究所進行規劃,將項目規劃成7個開發區分別招商,以減少單個投資者的投資額并分散投資風險。先后有7位客商分別與政府簽訂幸福洋二期圍墾規劃開發合同,分別單獨申請海域使用證,進行開發養殖。為節約投資成本,眾開發商統一進行群眾理賠和海域論證。
經初步統計,此次圍墾范圍內的村民無一持有合法有效的灘涂使用權證,從法律意義上說,村民無權獲得法律意義上的補償。縣政府考慮到海灘是部分村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決定通過4種形式,給實際從事養殖的村民合理補償:一是現金補償;二是允許入股;三是返還管理費給村、鎮;四是為村民提供務工機會。
據專家分析,平潭作為國家重點花蛤無公害養殖基地,將發展淺海花蛤養殖5萬畝,目前繁育的花蛤苗無法滿足要求。幸福洋二期圍墾項目主要發展花蛤育苗,年繁育的花蛤苗可供4萬~6萬畝花蛤養殖,保證了全縣花蛤養殖的需要。該項目投產后年可創產值5000萬元以上,上交稅收500多萬元,管理費由每年100萬元將逐年遞增至300萬元。
同時,該項目還將增加集體和群眾收入。縣政府將開發商上交的管理費大部分返還周邊鎮、村,有的村年可增加收入20多萬元。此外,幸福洋二期圍墾面積11851畝,要建成大型花蛤育苗基地,每年都必須從周邊鄉村雇傭大量工人。據初步測算,投產后正常年景需用工9萬工日以上,每年群眾務工收入可達1000萬元以上。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也將得以改善。原來群眾自發進行生產,危險性大,經常出現人員傷亡,土地、房屋也常受臺風(專題,圖庫)襲擊造成損失。圍墾后統一組織生產,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員傷亡。圍墾海堤堤路結合,6.5米寬的水泥道路可成為新的旅游景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