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體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呈弧形,無腹棱,吻圓鈍,突出?谛《宋,口裂不達眼前緣,無口須,體高為體長的37.1%-44.3%(多數為40%),為頭長的31.8%-36.2%,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66%-0.94%。成熟雄魚頜部不擴大,下頜長為頭長的26.1%-31.2%(平均為28.8%)。背鰭硬棘16,軟條28;臀鰭硬棘3,軟條9-10;尾鰭平截,略帶圓角。脊椎骨29-30。體被圓鱗,頰部有水平排列的鱗3列,每列5-7個。沿側線縱列鱗數31-35。側線分上下2段,上段側線鱗數20-25,下段側線鱗數11-15。背鰭起點至上側線之間鱗數4-6。臀鰭起點至上側線之間鱗數12-14。胸鰭基至腹鰭基之間鱗數5-7。 稚魚青灰色帶金色光澤,體側有深灰色垂直帶,背鰭硬棘幼魚階段有一較大黑點,以后逐漸消失,而代之以鰭后部的淡色垂直條紋;同時在其上緣和尾鰭后緣開始出現淡紅色,尾鰭基部和臀鰭也相繼出現斑點;體側則逐漸轉為帶金光的淡紫色。成魚紫灰色,披金色光彩。頭部色較深。前眶骨青藍,眼的虹膜橙紅。鰓蓋有一深紫色斑。背部青紫,腹白體側具有深紫灰色垂直帶9-10條,帶的上部和中部各有一暗色斑。鱗中央的色素較邊緣深,形成體側有多列縱向的虛線條紋。背部和臀部鰭灰藍帶紫色,背鰭后部和臀鰭都有珠白到淡黃帶青的斑點。胸鰭淡黃透明。腹鰭色較臀鰭深暗,尾鰭淡灰,近于透明,有斑點,斑點初期出現在靠近尾柄的基部,色銀白,以后隨年齡而向后呈不規則的帶狀散布,并漸鑲淡金色(極少數形成銀白或帶金色似波狀的垂直條紋)。背鰭上緣和尾鰭末端淡紅色。成熟雄魚在繁殖季節體呈深紫色到紫褐色,帶金色反光,頭部色更深;背鰭和臀鰭暗紫,其上的斑點是淡藍色;腹鰭藍黑;尾鰭上的斑點金光閃亮。背鰭上緣的淡紅色加深,尾鰭末端呈鮮明的橙紅色。
2.生活習性:奧利亞羅非魚是羅非魚屬中耐寒力最強的一種,在10℃時仍能正常生活,可廣泛生存在12℃-40℃水溫條件下,生長溫度為16℃-36℃,最適生長溫度為28℃-32℃。該魚的臨界溫度下限為7℃-13℃,致死溫度下限為3.95℃,致死溫度上限為40℃(耐受3-4小時)。
該魚對水質條件具有很強的耐受力,適宜于肥水養殖。
該魚對鹽度適應性廣,既可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半咸水或海水中,在海水中疾病也很少,在5‰咸水中耐寒性遠大于淡水中,在鹽度波動于40‰上下的海水池塘中生長良好,但繁殖的最高鹽度記錄僅為18.9‰。
該魚對PH值有較強適應能力,但在中性或微堿性水域中生長更好。對溶氧要求為3毫克/升以上。1齡魚在水溫26℃的窒息臨界值為0.44毫克/升;2齡魚在水溫29.5℃時的窒息臨界值為0.81毫克/升。
3.食性:奧利亞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食性廣,可食各種藻類、有機碎屑和人工飼料。幼魚的食物,主要是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但也大量捕食較小的同類幼魚。在尼羅河三角洲采集的較大個體連續劇魚和成魚標本,食物多為附生藻類;而在Ababama的池塘中,食物主要是投喂的飼料和浮游植物。也發現投喂人工飼料和施肥的池塘,腸道內主要是底層的有朵質如底棲動物和有機碎悄等。極少直接食取投喂的飼料;但在放養密度大,池底食料不足時,也攝食人工飼料和浮游植物。
4.生長與發育:據測定,在魚種放養密度為1000尾/667平方米,人工投餌飼養4個月體長為13.05厘米,體重為89.75克,平均日增重1.04-1.17克,為同類飼養條件下的尼男兒羅非魚日增重的86.03%-95.41%。幼魚體長增長比體重增重為先,體長絕對增長在7月份前最快,此后逐漸緩慢。而體重絕對增重以9月以前為快,特別是8-9月間增重最多。1齡奧利亞羅非魚雌、雄間在體長和體重上無明顯差異,2齡魚差異明顯,雄魚生長快于雌魚,在同一批飼養群體中,2冬齡雄魚體重443-622克,而雌魚僅為雄魚的52.43%-90.14%。
繁殖特性
當年奧利亞羅非魚不能生育,到第二年雌、雄魚性腺成熟,如水溫適宜即以產卵繁殖,繁殖。繁殖的最小齡期為1冬齡,雌魚成熟最小體長為12.6厘米,體重58克;雄魚體長10體重36克。這表明該魚產卵與體長、體重關系不大,主要與年齡有關。在密養情況下生長緩慢,到一定年齡體重雖小,仍能產卵繁殖。
該魚為多次產卵型魚類,不同時期解剖雌魚性腺,都能見到處于不同發育時期的卵子,不同體長個體的懷卵量相差很大,我們以IV期卵巢為標準,解剖了33尾,體長17-20厘米的魚的懷卵量為450-1764粒,體長20.1-23厘米為450-1890粒,體長23.1-26厘米為568-2142粒,體長26.1-29厘米為2028-2158粒。
該魚在水溫25℃-30℃時,每隔30-50天即可繁殖1次,子代性比為1:1。性成熟的雄魚除繁殖季節具有比雌魚鮮明的婚姻色、體長和體重超過同齡雌魚外,體高和體長的比值也大于雌魚,背鰭和臀鰭軟條都比雌魚鮮明的婚姻色,體長和體重超過同齡雌魚外,體高和全長的比值也大于雌魚,背鰭和臀鰭軟條都比雌魚長(第二性征)。繁殖的最低水溫為20℃-22℃。廣州一般從春季開始繁殖,初夏進入盛期,盛暑水溫超過30℃以后,繁殖減少。在繁殖季節,成熟雄魚建立1個0.7-1米的領域,用口與鰭挖出1個凹陷的產卵窩。雄魚守衛著領地和產卵窩,并不時游向從附近過往的魚群,直至帶領1尾成熟雌魚入窩。在窩中產卵受精后,雌魚把受精卵銜入口中離去。于是,雄魚再行尋找其他成熟雌魚,繼續進行繁殖活動。受精卵的孵化時間隨溫度而定,在25℃-27℃需13-14天。而后幼魚仍密集于母魚頭部附近約3天,遇危險會再被銜入口中;5天后這種親子關系才結束。隨后雌魚進入新的繁殖周期。
養殖技術
1.魚苗繁殖:選擇體質健壯、無傷、具有該魚典型特征的純種做親魚。每667平方米放養250-500克/尾的雌親魚600-750尾,或放養150-200克/尾的雌魚1000尾。每天投喂人工飼料1-2次,常用飼料有豆餅、菜籽餅、花生餅、米糠、麩皮、玉米粉等。目前羅非魚人工繁殖還未成功,只能依靠羅非魚自然繁殖獲得苗種。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將雌、雄魚按3:1比例放入產卵池。該魚在水溫20℃時開始筑巢,為生育作準備,產卵水溫在25℃以上。受精卵在水溫26℃-30℃條件下孵化,約5天出膜,15天后離開母口自行生活。
撈苗一般在早晨或傍晚見苗較多的時間進行。
2.魚種培育:魚種培育池無特殊要求,可以用池塘、水泥池或網箱,面積可大可小,水深最好為1.5米左右。有良好的水源,進、排水方便,水質肥度適合,飼料生物豐富。如采用網箱培育,多采用封閉浮動式網箱,高度一般為1.5-2米,體積為10-30立方米,設置水域水深以3-5米為最適宜,應設置于水域背風處。
采用池塘培育時,放苗前10天干塘,生石灰清塘,3-4天后放水70-80厘米深,放苗前4-5天,每667平方米施發酵的糞肥400-500千克,或綠肥400千克。放苗時,從親魚產卵池撈取已獨立生活1周后的魚苗。撈苗一般選在早晨或傍晚魚苗集群游動時進行。放養密度為3萬-5萬尾/667平方米,最多不超過8萬尾。以豆漿為開口飼料,每667平方米用黃豆1.5-2千克。魚苗長至2厘米以上后,應增喂糠餅或菜籽餅。當水體透明度低于25厘米時,應加注新水,每次15厘米左右,整個培育期加水3-5次,培育30天左右至5厘米以上即可疏塘。改放養密度為7000尾/667平方米,培育至100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3次,每天的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4%。
3.商品魚飼養:池塘面積3333-13334平方米(5-20畝),水深1-3米,放養密度為500-700尾/667平方米,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一般每天上午9時,下午2時各投餌1次,飼料品種與親魚一致,管理上要注意施肥,水體透明度在25-30厘米。
網箱飼養放養密度隨水體環境差異而不同,每立方米放養30-80尾不等,每天投餌2-4次,日投餌量按魚體重的3%-10%變動。日常管理主要為防逃,每隔5-7天洗刷網箱1次。
病害及防治
羅非魚屬的魚類一般抗病力較強,但在放養密度較大的情況下也發生以下幾種病害。該魚類對藥物較為敏感,一般應選用藥效可靠、溫和的藥物,用且藥劑量要較其他魚類為低。
1.細菌性病
(1)爛鰓病 春、夏季發病率高。病原為柱狀纖維粘細菌感染。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全池潑灑消毒劑(含氯),同時口服抗生素藥物,如呋喃唑酮、氟哌酸和環丙沙星等,都有較好效果,連續喂藥3-5天。
。2)腸炎病 春、夏季發病率高。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呋喃唑酮或大蒜素+2%氯化鈉連續喂3-5天,或用磺胺嘧啶0.1克加痢特靈0.3克/千克魚體重,3天后治愈;之后再全池潑灑消毒藥物,改良水環境。
2.寄生蟲病
。1)小瓜蟲病 一般冬末春初發病。病原是多子小瓜蟲寄生感染。防治方法:按每立方米水體用0.2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用2豪克/升硝酸亞汞溶液浸泡2小時,或3毫克/升亞甲基藍全池潑灑,3-4天潑灑1次,連用3次。
(2)指環蟲病 一般春季發病。病原是指環蟲寄生感染。防治方法:1米水深的魚池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0千克清塘,魚種放養前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30分鐘,或用0.2-0.3毫克/升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3)三代蟲病 一般春季發病,病原是三代蟲寄生感染。防治方法:用0.2-0.3毫克/升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另外,還有非致病性疾病,如凍傷、營養性疾病,如營養不良,一般均在越冬期發病。
純系選育與雜種優勢利用
由于羅非魚雄魚比雌魚生長快40%-50%,如能生產全雄魚種,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況下,將可使池塘產量大幅度提高。這是一項與超級稻培育同樣誘人的工作。目前獲得全雄后代的辦法,一是用化學藥物(如雄性激素)誘導,這項技術對人類食用安全有所影響;二是用雄核發育技術,生產超雄魚,但技術難度很大;三是采用羅非魚屬不同種的不同性別機制,通過雜交,產生全雄魚后代。如奧利亞羅非魚的性染色體為同型配子(zz)組成,而尼羅羅非魚雌魚性染色體為同型配子(XX)組成,兩者雜交,雜種的的性別理論上為100%(ZX)型雄性。這項技術比較簡單,生產者易于掌握,但關鍵點是兩個品種的種質純度;非純種兩者雜交子代的雄性率僅在80%左右,同時由于雜交后代中雌魚的繁殖,而影響池塘的產量。因此,純系選育成為兩品種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純系選育就是要逐代選優,保持雜種的優勢利用的關鍵。純系選育就是要逐代選優,保持雜種的雄性率穩定在95%。奧尼雜種生長很快,1997年在廣東靜水池塘當年飼養120天,0.75千克以上體重個體的占30%,0.6千克以上的占50%,0.5千克以上占20%。平均每667平方米產量682.8千克,其中奧尼魚占89%,1998年占91%。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