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國的鱖魚池塘人工養殖試驗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區來捕天然魚苗進行試養,試驗顯示鱖魚可以在小水體里養殖。70年代江蘇、浙江、湖北等省在鱖魚的人工繁殖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養殖得到了推廣和發展,至80年代末,已基本上完善了從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商品魚飼養的全人工養殖工藝技術。90年代以來,池塘養鱖迅速發展,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活鱖出口創匯前景看好。目前,廣東的鱖魚池塘單養技術居國內領先地位,單產可達6000~15000千克/公頃,江蘇的鱖魚單產接近7500千克/公頃,且呈上升趨勢。
池塘水體較小,易于人為控制,便于采取綜合的技術措施進行高密度養殖,因而單位面積的鱖產量可大大提高,且池塘養鱖還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收益大、生產穩定的特點,加之近年鱖魚人工飼料的進一步實用化與大規模應用推廣,鱖魚養殖將在全國范圍內快速發展。
我國池塘養鱖的生產過程除人工繁殖鱖魚苗外,分兩個階段:即苗種培育。魚種(包括鱖夏花)經數月至1年養成商品食用魚。
一、池塘條件
鱖養殖池塘要求的條件比常規魚飼養池要高,主要要求是水源水質好、面積和水深適宜、淤泥較少等,良好的養鱖池塘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水源和水質池塘水源充足;水源的水質良好;溶氧量較高(DO大于4毫克/升),無污染,不含有毒物質,注排水要方便。
(二)面積和水深 單養鱖魚池面積不宜過大,小池塘養鱖效果較好,這樣有利于提高餌料魚的密度,增加鱖捕食機會,減少其體能消耗,提高鱖生長速度。面積一般為0.5~0.7公頃,水深以1.5~2.5米為好;具體視餌料魚品種確定,以廉價鰱、鳙魚種為餌料魚時,宜選淺塘;因為鰱、鳙魚均為上層魚類;特別是鰱魚游動十分迅速,塘淺一點利于歸鱖魚捕食;以底棲魚類作為餌料魚時,池塘可深一些,池塘坡比為1:1.5一2.5,塘底向排水口處要有一定的傾斜度、便于干塘捉魚,塘內最好培植少量水草,有利于鱖棲息和捕食。
(三)形狀和周圍環境 池塘形狀應整齊有規則,最好呈東西向的長方形,這樣既便于飼養管理,又能接受較長時間的日照,且注水時較易造成全池水的流轉,當池魚浮頭時;解救有利。
池塘周圍不宜有高大樹木和種植高稈作物,以免阻擋陽光照射和風力吹動,影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氣流對水面的作用,從而影響池塘溶氧量的提高。
(四)池塘底質的改良 養鱖池塘要求淤泥較少、淤泥深度在20厘米以下。由于除新開池塘外。其他池塘經過一定時期的養魚后,因死亡的生物體、魚的糞便、殘剩餌料等不斷積累,加上泥沙混合,池底逐漸會積存一定厚度的淤泥,對鱖魚養殖弊多利少,因此每年冬季或魚種放養前必須予他清除過多的淤泥,并讓池底日曬和冰凍,改良底質,最好用生石灰清塘,一方面殺滅潛藏和繁生于淤泥中的魚類寄生蟲和致病菌,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池水的堿度和硬度,增加緩沖能力。
(五)機電配套 隨著鱖魚養殖技術不斷完善和成熟,根據高密度集約化飼養鱖魚的要求進行規模人工配合飼料養既必須根據生產水平和規模相應配套好增氧設備和飼料加工設備及其他機電設備,既有利于生產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推進鱖養殖向工業化、產業化生產發展。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