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史氏鱘又名施氏鱘,黑龍江鱘。史氏鱘的外形及其生物特性似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具有個體大,壽命長,成活率高、病害少、生長速度快等特點,集觀賞、美食、保健于一體,是我國鱘魚中最具經濟價值的珍稀魚類,人工養殖前景十分廣闊。
一、史氏鱘的生物學特性
史氏鱘屬底層魚類,棲息于砂礫底質的水域,喜水質清新,PH值7.0—8.5,溶氧量4mg/L以上的水體,適溫范圍廣,耐低溫,生存水溫1—33℃,生長最佳水溫16—25℃,在水溫達到4℃時即開始攝食,水溫超過30℃食欲減退。
史氏鱘為雜食性魚類,自然條件下以水生昆蟲、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小魚蝦及有機碎屑為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吃配合飼料,當年苗種可長到500克左右,第二年達3千克左右。
二、史氏鱘的苗種培育技術
史氏鱘的苗種培育利用圓形水池,要求池壁光滑,直徑2—3米,水深0.5—0.8米,避光、微流水。放養密度為2.5—3.0萬尾/立方米,仔魚卵黃襄吸收2/3時即投食輪蟲、小型枝角類,隨著魚苗的生長適時分池,并改喂水蚯蚓及魚肉漿等,每日6—8次,投喂量占魚體重的50—80%。經過20—30天培育可達到34厘米規格。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保證餌料適口,保持水體中的餌料密度。
② 每日及時清除殘餌及排泄物,定期清洗水池并進行消毒。
③ 保證水質清新,水的流速以魚苗不逆水游動為原則。
三、史氏鱘的成魚養殖
以園形或橢圓形,面積100—400平方米,水深1.5米左右,池壁光滑,進排水方便的水泥池養殖史氏鱘較好,放養密度為20—40尾/立方米。投喂餌料為粗蛋白含量40%以上的全價配合飼料,投喂量為魚體量的3—5%,每日投喂2—3次,經過8—10個月的養殖,平均規格可達500克左右,畝產鱘魚8噸左右,每畝純收入50—80萬元。一般土塘也可養殖,產量明顯低于水泥池。
日常生產中注意事項:①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當水中氨態氮的濃度在0.5mg/L以上時,史氏鱘食欲減退,攝食強度明顯減弱,此時應及時換注新水。②史氏鱘對PH值較敏感,當水體PH值在7.0以下時應及時調整至弱堿性。
四、史氏鱘的魚病防治
史氏鱘適應性強,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一般不會發生魚病流行,但必須堅持以防為主。
1、史氏鱘屬軟骨魚類,操作不慎極易引起損傷、轉池、換水、分級過程中盡可能帶水操作,撈海須用柔軟的篩絹制成。
2、每次分池、轉池、分級后及時用0.6—0.8%的食鹽水浸洗消毒。
3、鮮活餌料(水蚯蚓、小雜魚等)要經過消毒后才能投喂入池,每月定期投喂藥餌一個療程。
五、史氏鱘的經濟價值
史氏鱘肉厚骨軟,營養豐富,其肉、魚卵含蛋白質分別高達18.1%和26.2%,是高級營養滋補品,并具有防癌、抗癌功能。鱘魚的吻及魚胃、魚腸、魚筋(脊索)均為國宴佳肴。皮可制膠,同時也是高檔皮革制品。鱘魚子醬更是馳名中外的高檔食品,市場售價高達800美元/公斤,鱘魚商品魚售價達300—400元/公斤。
史氏鱘形態奇特,體呈圓錐形,身披五行骨極并帶有尖棘,猶如鎧甲,游動如梭,下沉如潛艇,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水中的巡洋艇、潛水艇,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