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泥鰍一般發病很少,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放養水體水質惡化、運輸、投種和捕撈等生產操作時,造成泥鰍體表損傷,被細菌感染而引起。
泥鰍常見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1.水霉病
水霉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發病的高峰期在每年的早春和晚冬,即水溫在14℃-18℃左右。發病的原因是由于在生產操作過程中魚體受傷,或者由于寄生蟲造成創口,被細菌感染所致,嚴重時常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生產操作一定要規范,避免損傷魚體;定期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加注新水或開增氧機,保持池水清新;在鰍苗下池前徹底清塘消毒,可減少此病的發生。
發生此病時,可以用小蘇打萬分之四與食鹽萬分之四合劑浸洗魚體,或者全池潑灑。
2.腐鰭病
腐鰭病發生的原因是由于養殖水體水質惡化、暫養時間過長或魚體受傷時容易發生。初期癥狀表現為鰭條基部充血,鰭條附近的皮膜腐爛,嚴重時鰭條脫落,肌肉紅腫,腹部及肛門周圍充血。
防治方法:放苗前徹底清塘;鰍苗下塘時進行嚴格的魚體消毒,可以減少此病發生。
發生此病時,一般用抗生素治療。可以用10ppm的四環素浸泡病魚,或者用10ppm的土霉素浸泡病魚。
3.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一年四季都可出現,尤其在夏秋季較為流行。大量感染可引起死亡。
感染泥鰍的寄生蟲,常見的有車輪蟲和舌杯蟲等原生動物。被寄生蟲感染的病魚常伴發有細菌寄生。
防治方法:放苗前徹底清塘,可殺死病原。
發病時,可以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按5:2的比例全池遍灑,可殺死體表的寄生蟲。
4.氣泡病
氣泡病發生的原因是由于水體中的氧或其他氣體過多所引起。病魚腸中充氣,常腹部向上,靜止漂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定期加注新水或用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保持水質清新。投餌要均勻適量,避免因泥鰍饑餓而誤吞氣泡。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