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商品黃鱔有廣闊的銷售市場和較高的銷售價格,然而眾多養殖者卻因缺乏技術而導致失敗虧損。筆者在多年的專業化養殖實踐和調查中,發現導致養殖失敗或低效的原因除了苗種質量不佳、防逃措施不力等外,還有常見的八種錯誤做法:
一、亂購苗種目前,我國黃鱔人工繁殖技術尚未達批量生產水平,許多養殖戶到外地購買的所謂“人工養殖”苗種或其它所謂“優質”苗種,實為收集的野生苗種,且這些苗種因暫養和多環節貯存、運輸操作不科學,用于養殖,死亡率在90%-100%,所以購買苗種時切記要認真考察辨別。一般人工養殖黃鱔應該自己在本地選購優質苗種,既經濟,質量又有保障。
二、不擇品種從外面看黃鱔有深黃大斑、土紅大斑、淺黃細斑、青灰細斑等類型,只有選擇前二種才有快的生長速度,人工養殖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三、大小混養同一池中大小黃鱔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逐漸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大鱔吞食小鱔。因此大小鱔混養,雖大鱔長速快,但整池產量低。
四、池水過深因黃鱔體內結構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以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游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力,影響正常生活生長。池養黃鱔據鱔體大小水深宜在5-20厘米之間不等,而網箱養鱔水草應充滿整個網箱,以便為黃鱔提供良好的支持棲息和呼吸條件。
五、施糞肥鱔池水體小,施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如此“改良水質”得不償失。有的養殖資料上也介紹該法,用于生產并不科學。
六、忽略培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養殖防暑降溫、凈化水質、支撐鱔體,提供優良隱蔽場所,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改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成功,或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七、喂“素”食有的養殖者利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素”食飼喂黃鱔,嚴重饑餓缺餌時,黃鱔也會少量吞食,營養卻滿足不了黃鱔生命活動的需要,更談不上生長增重,黃鱔逐漸瘦弱和發病死亡。黃鱔屬底棲兇猛性肉食性魚類,應投喂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
八、頻繁換料常有養殖者因餌料無保障,東抓西湊,改換餌料種類投喂現象。黃鱔吃食飼料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變飼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改喂蚯蚓除外),會影響正常生活生長。如需改換飼料品種應與原喂飼料混喂,并且逐漸減少原飼料的比例,同時增加新換飼料的份額來調整。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