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黃魚的成魚養殖,目前有網箱與土池兩種模式,均取得明顯效果與較好的經濟效益,這里介紹大黃魚的網箱成魚養殖。
一、網箱的設置與規格
大黃魚養成階段的網箱設置與魚種培育階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網箱的規格與網目大小隨著魚種的長大而改變。養成網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間,網眼大小在20毫米~60毫米間。為避免魚體擦傷,網衣材料選擇質地較軟的結節網片為好。
二、魚種的放養
1.魚種的選擇
放養的魚種應選擇體型勻稱、體質健壯、體表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的。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致。計劃當年達到400克以上規格的網箱,放養的魚種規格要在100克左右。
2.魚種的運輸
魚種的運輸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車、魚簍、水箱、塑料袋充氧等多種方法。而作為生產性的批量長途運輸,以活水船運輸為佳。運輸魚種一般在水溫降到18℃~16℃時的秋末,或水溫上升至13℃以上時的春季進行為好。發病期間或飽食后的魚種不得啟運。活水船運輸要選擇暖和且風小的天氣進行。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以上的活水船運輸參考密度為500尾/立方米(規格75克),即40千克/立方米左右。以其他水體運輸的密度,要比活水船運輸密度小得多。
3.魚種的放養
流急海區的網箱,魚種放養應選擇在小潮水期間。魚種運達網箱區后,可結合撈魚裝桶與倒進網箱的時間間隙,用高濃度的抗菌素和加入適量福爾馬林的淡水溶液對魚種進行浸泡消毒。使用封閉式水體運送魚種的,在入箱時,要避免水溫等條件的突變。可以采用在運送水體中加入網箱區海水的辦法進行短暫的過渡處理。魚種的放養密度根據網箱內水流暢通情況及魚種的規格來決定。參考密度為75克大小的為25尾/立方米左右,收獲前的密度為12尾/立方米~14尾/立方米,即6千克/立方米~7千克/立方米。
三、網箱養成的飼料與投喂
1.飼料的種類與加工
大黃魚養成階段的飼料一般以冰凍鮐魚參魚為主,輔以粉狀配合飼料,經加工后投喂。加工方法:一是用刀或切肉機將鮐魚參魚切成適口的魚肉塊。該方法加工方便,在水中不易潰散,缺點是不便于添加添加劑,營養較單一;二是把冰凍魚絞成肉糜,并拌成粘性強的團狀飼料,用手擠壓成大小不同的塊狀物,投入網箱中。該方法可以混入部分粉狀配合飼料,或其他魚、貝肉等飼料,也便于添加維生素等,營養全面。大黃魚為肉食性魚類,對蛋白質需求較高。據初步試驗,養成階段的人工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以在45%左右為宜,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應控制在5%左右。
冰凍鮐魚參在解凍過程中很容易氧化,顏色變深、肉質松軟,質量明顯下降。為此,在加工前,宜以機械辦法,把凍魚敲散,然后用海水稍加浸泡,讓飼料魚表面解凍即可,瀝干水即可進行加工。用這種辦法加工的魚糜顏色較淺、鮮度較好。鮐魚參魚不宜用長時間浸泡或陽光熱量來解凍。
高溫期,全部用粉狀配合飼料或浮水性膨化飼料喂魚效果也不錯,粉狀配合飼料與浮水性膨化飼料交替使用效果更好。使用浮水性膨化飼料時,應先把飼料在1∶1.5的淡水中浸泡20分鐘~30分鐘,使飼料完全吸水后投喂。
2.投喂技術
大黃魚養成期間一般每天早上與傍晚各投喂1次;越冬期間(水溫10℃~15℃)一般每天投喂1次;陰雨天氣時,可隔天1次。
當天的投喂量主要根據前一天的攝食情況,以及當天的天氣、水色、潮流變化、養殖魚有無移箱等情況來決定。濕性飼料日投餌率在高溫季節(水溫29℃以上)約為存塘魚重的5%,高的達6%~8%,越冬期間在1%以內。
根據多年實踐,大黃魚養成階段,經加工的冰鮮飼料的飼料系數略高于5。在投喂前及投喂中,要盡量避免人員的來回走動,否則將影響大黃魚的攝食。
四、網箱養成的管理操作
大黃魚網箱養成階段的管理操作,基本上同魚種培育階段。但應強調,養成階段生長最快的是在高溫期間,這時也是網箱上最容易附生植物附著物的季節。要經常換洗網箱,一般每隔30天左右換洗1次。結合換洗網箱,對網箱中的養殖魚進行挑出大與小規格的、留下中等規格的選別工作,并進行抗菌素、淡水溶液等浸泡消毒。
為保持大黃魚商品魚的金黃天然體色,在養成后期,網箱上最好加蓋遮陰布幕。在水流不暢、水質肥沃的連片網箱養殖區,要堅持每天早、中、晚三次檢查魚的動態,尤其是悶熱天氣,特別注意凌晨的巡視工作,防止缺氧死魚。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