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養殖池塘的條件
池底部有適當的淤泥,但不能太厚,一般以20~30厘米為宜,這樣既滿足烏鱧潛伏于淤泥中的習性,又便于冬季起捕,保證冬季干塘捕盡。池塘要加寬加高,池埂高于池水最高水位40~50厘米以上,防止烏鱧跳上池埂,進出水口安置好防逃設施,排灌要方便,便于更換水體,調節水質和排干起捕。
2 烏鯉魚種的放養
2.1 苗種規格
烏鱧十分貪食,兇猛,可吞食相當自身1/2大小、甚至2/3大小的其它魚類個體,所以套養到成魚池中的烏鯉魚種至少要比成魚魚種規格小一半,否則會造成魚池中的烏鯉魚種吞食成魚魚種現象,影響成魚產量。一般烏鯉魚種以8~12厘米為宜,同池投入的烏鱧魚種要求大小一致,體質健康,無病無傷。
2.2 放養時間
原則上先放魚種,后放烏鱧魚,兩者時間間隔一般為2個月左右。魚種放養時間一般是1~3月份,烏鱧苗種的放養時間一般在5~6月份。投放時間相隔兩個月可讓魚種長大,減少被烏鱧吞食。如果投放魚種規格較大,烏鯉的品種放養時間可適當提早。最好在池塘中野雜魚、鯉、鯽等產卵繁殖后,再投放烏鱧苗種,這樣可使烏鱧獲得豐富的天然餌料。
2.3 套養量
烏鱧魚種的放養量要根據歷年成魚池中野雜魚數量的情況而定,其次,就是烏鱧魚種的規格大小。在不減少主養魚種放養的前提下,烏鱧魚種規格大的少放一些,規格小則多放一些。一般每667米2的放養情況:當年苗種8~10厘米,放養40~50尾;12~15厘米,放養20~30尾;隔年魚種50~150克,放養10~20尾。如果養殖池中的野雜魚較多,而且主養魚中投放了能夠自繁的品種,如鯉、鯽、羅非魚等,投放烏鱧魚種可多一些,反之,投放量不宜太大,防止餌料魚供不應求,造成烏鱧生長不良,殘食成魚魚種或相互殘食。
3 飼養管理
3.1 掌握適當的投飼量
烏鱧吞食量較大,池中天然餌料有限,為了滿足烏鱧生長需要,在給主養魚投飼時,適當增加投飼量,以便滿足野雜魚以及鯉、鯽、羅非魚等所繁殖出的仔魚、幼魚生長所需的食物,供其生長,從而增加池塘中的天然餌料,供烏鱧捕食。
3.2 種植水草
烏鱧的攝食方式為伏擊式或掠捕式,在獵捕食物時,并不去追趕,而是隱蔽于草叢中或其它隱蔽物附近,一旦看到魚蝦等從附近經過突然襲擊吞食餌料。因此要在池塘中種植漂浮性水生植物,如空心菜、水花生、水葫蘆、浮萍等供烏鱧隱蔽藏身,以便捕食小雜魚。水草種植面積不超過水面面積的1/5,種于岸邊淺水區,寬度以60~80厘米為宜,最寬不超過1米。水草還可以供魚產卵繁殖及仔幼魚棲息、隱蔽和調節水質。
3.3 搞好防逃
烏鱧有善于逃跑和隨水逆行的特性,跳躍能力也很強。夏季多雨季節,在下大雨后要特別注意檢查流水口的防逃設施,是否完好,是否有烏鱧跳上埂,只要陸地上稍有積水或微流水,烏鱧就能以蛇形方式擺動逃脫。
3.4 忌用硫酸亞鐵
成魚養殖中易發生寄生蟲病,常采用硫酸銅或敵百蟲和硫酸亞鐵配伍的合劑進行治療。但烏鱧對硫酸亞鐵十分敏感。所以成魚主養池中混養烏鱧,在防病治病時要特別注意魚類對各種藥物敏感性的差異。
3.5 冬季干塘必須捕盡烏鱧
成魚池混養烏鱧,到了冬季一般都要捕撈上市,進入下一個周期的養殖。干塘時必須把烏鱧徹底捕盡,烏鱧在冬季常藏身于池塘淤泥中很難捕盡,如果留下大的烏鱧,會對下年放養的家魚種造成很大威脅。所以混養池到冬季必須徹底干塘,將烏鱧捕捉干凈,才能放養第2年養殖的品種。在選擇成魚池時,必須選擇淤泥較淺,冬季能干塘的池塘,道理也在這里。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