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真鯛養殖蓬勃發展,與其它海水魚類相比,真鯛抗病力強,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疾病日益加劇,其中細菌性疾病約占30%,而細菌性疾病中,弧菌病占大多數。
該病的病原是弧菌Vibrio sp。此菌為條件致病菌,平時在海水和底泥中都可發現,在健康魚類的消化道中也是微生物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旦條件適宜就成為致病菌,所以若捕撈、運輸、選擇等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或放養密度過大,水質不良,降低了魚的抵抗力,或投喂氧化變質的飼料,使魚的消化道或肝臟受到損害,弧菌就會自腸粘膜的損傷處入侵而感染組織。
該病又分高水溫期弧菌病和低水溫期弧菌病,高水溫期弧菌病一般發生于6月—9月25℃左右,低水溫期弧菌病發病季節為11月至第二年3月15℃左右。危害的真鯛若是當年魚,多為弧菌與屈撓桿菌混合感染,死亡率較高,必須及早治療,若侵襲的對象是大型真鯛,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低,危害不大。
患病魚主要外部癥狀是體表發黑并褪色,出血變紅,鱗片脫落,以后真皮組織損壞,形成潰瘍,鰭崩壞并缺損,基部充血發紅,肛門紅腫,鰓貧血,眼球突出、白濁、出血;主要內部癥狀為腸道發炎、充血,腸粘膜組織腐爛脫落,形成黃色或黃紅色粘液,肝臟、腎臟出血,整個內臟褪色、發白。
預防和治療方法:
1)捕撈、運輸、選擇等操作要細心,不使魚體受傷;放養密度要合理,不要過大;保持優良的水質;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飼料,在夏末至秋季與優質飼料一起投喂綜合維生素劑,防止餌料障礙,否則即使投喂抗菌劑也無多大療效。
2)低水溫期,魚吃食很少或不吃食,口服方法療效很差,可用呋喃唑酮1-3ppm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
3)高水溫期,魚攝食活躍,可投喂抗菌劑,效果較好。用鹽酸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純粉劑,每天每千克魚用50—75毫克,拌餌投喂3-7天。或用磺胺甲基嘧啶、4—磺胺—2、6—二甲氧嘧啶等磺胺藥物純粉劑,每天每千克魚用200毫克,伴餌投喂3-7天。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