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日韩国产另类,香蕉碰碰人人a久久动漫精品,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成人在线激情视频,海外加速器试用三天

首頁 | 水產新聞 | 獨家專題 | 漁商阿里 | 漁資團購 | 水產人才 | 市場行情 | 水產技術 | 對蝦網 | 會議展會 | 水產視頻 | 水產論壇

企業推廣

  • 資訊
  • 技術
  • 產品
  • 企業
  • 招聘

搜魚高級搜索對蝦  羅非魚  金鯧魚  草魚  石斑  泥鰍  黃鱔  海參  小龍蝦  鰻魚  大閘蟹  

中國水產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 > 水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魚類 > 技術綜合 > 正文

黃鱔養殖技術與病害防治(A)

發布時間:2005/7/20 15:13:00  來源:  編輯:南方漁網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0)
旺旺好漁資電商平臺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俗稱鱔魚、鱔、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田鰻等,屬輻鰭亞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黃鱔屬,為底棲魚類。

  黃鱔屬溫熱帶魚類,廣泛分布于東南亞、印度、中國、日本、朝鮮。在我國,除青藏高原外,產于全國各地。尤其在長江流域的各干支流、湖泊、水庫、池沼、溝渠和稻田中更為常見。南方各省(如江蘇、浙江、廣東、湖北等)水溫氣候較暖,產量也較高。

  黃鱔肉質爽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用功效好,是淡水魚中佳品之一。據分析,每100克黃鱔肉中含蛋白質18克,脂肪1.05克,鈣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含水溶性維生素B20.95毫克,B10.02毫克,B53.1毫克,維生素C0.014毫克;另外,還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這些營養物質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平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民間除了食用鱔外,也常用其治療虛癆咳嗽、小兒疳積、顏面神經麻痹、中耳炎、鼻衄、痢疾、黃腫等病癥,尤以治療顏面神經麻痹及中耳炎效果顯著,還是虛癆清瘦、腎虛腰痛病人的營養補品。

  我國生產的黃鱔,不僅供國內市場需要,還暢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港、澳地區,近幾年還受到歐美國家的青睞。

  我公司技術部在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以及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認為必須針對黃鱔的生物學特性和飼養特點來改進養殖技術,加強病害防治,提高黃鱔產量,為黃鱔養殖專業戶的科學致富鋪平道路。

  黃鱔的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

  黃鱔體細長,前圓而后側扁,尾部尖細呈現蛇形。頭部膨大,略呈錐形。吻長而突出。口大,端位。口裂深,伸達眼后。上頜稍突出,上下頜及口蓋骨上有絨毛狀細齒。唇發達,下唇尤為肥厚。眼小,側上位。眼與吻間兩側有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緣上方。鰓孔較小,左右鰓孔在腹面合為一體,開口于腹面,構成一"V"字形鰓裂。鰓三對,無鰓耙,鰓呈羽毛狀。體表光滑無鱗,多粘液。側線完整較平直,側線孔不明顯。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小而不明顯,多半呈褶狀,尾鰭退化。

  黃鱔具有由口腔及喉腔內壁表層組成的輔助呼吸器。背椎骨數約190左右。腸短,無盤曲,伸縮性大,短于體長,腸中段有一節結,將腸分成前后兩部分。無鰾。心臟離頭部較遠,約在鰓裂后5厘米處。

  黃鱔體表呈褐色或青褐色,具不規則黑斑,腹面為灰白色。品種分黃、白、青、赤黑五種。青、黃二種生命力強,背側和頸部為黃色的也為優良品種,黑色種較為霸道。
  生活習性

  1.穴居性 黃鱔是底棲魚類,適應能力強,在各種淡水水域中幾乎都能生存。在自然條件下,黃鱔多棲息于水田溝渠、淺地及常年積留滯水的沼澤地帶,尤喜棲息于富有機泥土處。常以頭穿穴洞為巢。黃鱔之巢穴為彎曲多叉的孔道,每一道最少有二個出口。有一個出口留在離水面附近,兩口相距長的有2米,短的僅0.6米。洞長約為體長的2.5倍~3.6倍,孔道寬度與體型大小相同。也可隱藏于石隙中或漂浮于水面的喜旱蓮子草叢間。

  2.喜暗性 黃鱔眼退化,視覺失靈,喜歡黑暗,晝伏夜出,憑嗅覺攝食。故可利用這一特性,在夜間用燈光照捕。

  3.肉食性 黃鱔為肉食性。黃鱔的天然餌料有水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蝦、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等。

  其攝食活動依賴于嗅覺和觸覺,并用味覺選擇是否吞咽,對無味、苦味、過咸、刺激性異味餌料會拒絕吞咽,尤其對飼料添加藥品極為敏感。這也是一些養殖場者在飼料中添加敵百蟲或磺胺類藥物來治療鱔病而不見效的根本原因。雖然黃鱔的天然餌料主要是鮮活動物,但經過有效馴養,黃鱔可以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在飼料不足的情況下,黃鱔有自相殘食的習性。黃鱔的攝食方式多為噬吸方式,當觸到小動物在其口邊時即張口噬吸進去;在遇到較大食物時,就以旋轉身體的方式咬斷食物,食物一般不經咀嚼而整個吞到胃腸中慢慢消化。

  4.耐低氧性 黃鱔鰓嚴重退化,從水中呼吸溶解氧的能力下降,但它用口腔、咽腔和皮膚直接呼吸空氣的能力很強。在離開水體后,只要保持皮膚濕潤,便能成活很長時間,這對長途運輸黃鱔,提高成活率十分有利。

  5.耐饑性 黃鱔的這種特性是其長期進化的結果。因為自然棲息的黃鱔活動范圍小,攝食能力有限,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代謝緩慢則能實現自我保護。

  6.逃逸性能強 黃鱔的逃逸能力較強,其逃逸方式也很特殊,遇雷雨天氣,如池水位上漲,黃鱔會戲水外逃。有的黃鱔用尾巴鉤住池埂,尾部用力,將全身翹起逃走。還有一種更令人吃驚的逃逸方式,若池壁較高,很多黃鱔會擠在某一池角,團結協作,采取疊羅漢的方式,讓一部分黃鱔從頭頂翻過頂壁逃逸。遇到陰雨天氣,一夜之間,一池黃鱔可以逃光。

  7.喜溫性 黃鱔的生長溫度15℃~30℃,適宜溫度20℃~30℃,尤其以24℃~30℃為最佳溫度。水溫下降到10℃以下,停止攝食,進入冬眠狀態。夏季水溫升到30℃以上時,可以深入洞穴中度夏。

  年齡與生長

  對魚類年齡的鑒定,國內外大多以鱗片、擔莖骨、鰓蓋骨、鰭條、脊椎骨和耳石等為研究材料。但是眾多研究者通過對黃鱔的解剖后發現,黃鰭的舌較為發達,而且從舌部的基舌骨及其兩側的上舌骨上,可明顯地見到有明暗相間的帶狀輪紋。鑒定黃鱔年齡時,只要將二者互為對照即可準確判斷其年齡。

  一般當年鱔體長12.2厘米~13.5厘米,體重6克~7.5克;1冬齡體長28.0厘米~33.0厘米,體重11克~17.5克;2冬齡體長32.3厘米~49.0厘米,體重20克~49克;3冬齡體長35.0厘米~49.0厘米,體重58克~101克;4冬齡體長47.0厘米~59.0厘米,體重83克~248克;5冬齡體長56.5厘米~71.0厘米,體重199克~304克;6冬齡體長68.5厘~米75.0厘米,體重245克~400克;7冬齡體長71.0厘米~79.8厘米,體重392克~752克。據報道,迄今捕到的最大個體為體長85.0厘米,體重3.6公斤。
  繁殖 黃鱔在生理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雌雄同體和性逆轉,即在沒有外加因素的情況下,黃鱔能自身由雌性漸變為雄性。也就是說從胚胎期到性成熟都是雌性,雌鱔產卵后,卵巢漸變為精巢。以后終生以雄性存在。

  黃鱔在一年內只有一個產卵季節,于自然條件下屬一年一次產卵類型。黃鱔的生殖季節約在4月~9月,盛期6月~8月。湖北8月份進入黃鱔繁殖旺期,廣東約提前半個月進入繁殖旺期。

  黃鱔懷卵量少,絕對懷卵量一般為300粒~800粒。個體絕對懷卵量隨體長而增加,全長20厘米左右時,懷卵量約200粒~400粒;全長50厘米左右時,約為500粒~1000粒。成熟的卵呈金黃色,比水的比重大,無粘性。卵徑為3.8毫米~4毫米之間,吸水膨脹后擴大到4毫米~5毫米,卵膜半透明,卵黃囊呈淡黃色,內有許多油球。

  黃鱔的催產藥物采用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A(LHRH-A),注射劑量視親魚大小而定,20克~60克的雌鱔每尾注射8微克~13微克,60克~250克的雌鱔每尾注射10微克~20微克。雄鱔在雌鱔注射后24小時再注射。

  水溫在25℃左右時,約在給雌鱔注射后40小時,開始檢查,每隔3小時檢查一次。效應時間:48小時;80小時左右。檢查的方法:捉住黃鱔,用手觸摸其腹部,并由前向后移動,如感到鱔卵已經游離,則表明已排卵,應立即進行人工授精。此時精巢一般呈烏黑色。

  黃鱔卵子的比重大于水,在自然情況下,受精卵靠雄鱔吐出泡沫浮于水面孵化出苗。人工繁殖時,由于無法得到這種使鱔卵不沉于水底的泡沫,受精率和孵化率較低,水質亦易惡化。可采用滴水孵化、基底鋪沙等方法,受精率和孵化率可大幅提高,但達不到自然狀況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這也說明了雄鱔所吐出來的用來懸浮受精卵孵化的泡沫有多種特殊功能。黃鱔的受精孵化在28℃~30℃的水溫條件下,時間為140天。

  人工孵化 將完成受精的培養器皿置于通風光亮處靜水孵化約2小時,換水3次,并用吸管吸除花卵、未受精卵(孵化以后仍不見卵裂球者)。此期水溫在23℃~27℃之間,水霉活動猖獗,可采用孔雀石綠進行防治(2毫克/升用于魚卵的治療25分鐘~60分鐘)。在這里筆者推薦您使用一種室內滴水孵化、基底鋪細沙、可防水霉病且孵化率很高的一種孵化方式--流水孵化。其具體操作是:提前一天在洗凈的大號培養池的底部均勻鋪上一層經水洗淘、陽光曝曬的細沙,從水龍頭接出各級小管,用活動夾夾住皮管出水口,以控制水流滴速。將受精卵轉移到鋪有細沙的培養器皿中,打開水龍頭,調節活動夾至水滴速度為10滴/秒。這樣的水滴速度保持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調至15滴~20滴/秒,第四天后調至30滴/秒,并根據情況適當增加滴度,直至孵出幼苗。
  在黃鱔繁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親鱔培育時一定要做好日常管理。池底要鋪一層疏松爛泥,并設計一食臺,以利于清除殘餌。投餌應根據黃鱔的攝食習性早晚各一次。池水不宜過深,注意經常換水。水面應放少量水浮蓮等,以遮陽、避光,方便黃鱔在高溫季節藏身。

  ②對初次催產未成功的親鱔不宜棄掉,可以繼續飼養,再次催產。

  ③給親鱔注射催產劑后,應注意檢查和及時采卵授精,否則卵未成熟或過熟均會造成浪費。注射催產劑以胸腔穿皮注射的效果為好,多數能順利催產。雄鱔每克魚體重注射LHRH-A的劑量為雌鱔的一半。

  ④精卵應先在任氏液中混合均勻,加水激活精子后的5秒內不要隨意攪動,以免影響受精作用的完成。

  ⑤注水孵化期間,要隨孵化時間的延長而加快水滴速度,以保證發育所需的溶氧,并抑制水霉生長。但早期(第1天)水滴不宜過快,否則會影響卵裂和囊胚的形成,并有可能導致畸形苗的出現。至器官形成期(第4天)以后,胚胎需氧量大增,此時應將水滴速度調至開始時的3倍以上。

  ⑥孵化的細沙應精心篩選,不應有玻璃等雜物,以免劃破卵膜而造成流卵。細沙的顆粒大小應盡量保持一致。孵化容器底都鋪細沙有兩種生物學意義:一是卵粒隨著水滴滴落所引起的震動與沙粒之間產生微小的摩擦,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霉的生長。二是出膜期的胚體活動劇烈,水滴速度也大大增加,胚體在沙面上不停地滾動,增加了摩擦,有利于卵膜及時破裂,胚體正常出膜。若胚體經過長時間劇烈活動仍不能脫膜,則應用注射器針頭小心刺破卵膜,進行"人工助產"。

  ⑦孵化期間應日夜巡查、加強管理,孵出的幼苗要注意及時轉移飼養,以免破壞和影響其他卵的孵化或隨水流失。待卵黃囊吸收完畢后,即可放入幼苗培育池中喂養。

  鱔魚養殖模式

  1.稻田養殖 稻田不干涸、不泛濫的田塊均可利用,面積以不超過666.7平方米(1畝)為宜,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即可。四周田埂最好用磚或條石砌成,高40厘米,寬30厘米,墻頂出檐5厘米,以防黃鱔用尾巴鉤墻或鉆洞逃跑,還可以用70厘米×40厘米的水泥板護田埂與地面成90度角,下端埋入田底10厘米左右,上面加磚、石、土等作埂。如果是粗改粗養,只要加高、加寬田埂注意防逃即可。田中央挖一個面積為4平方米深0.5米左右的水凼。沿田埂四周要開挖圍溝,田中挖井字形魚溜,一般寬30厘米,深30厘米,所有溝與凼必須相通,開溝挖凼在插秧前后均可。如在插秧后,可把秧苗移栽到溝邊、凼邊,這樣就不會減少秧苗的株數。進排水口要安好堅固的欄魚設備,以防黃鱔逃逸。

  2.水泥池養殖 選擇向陽、通風、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一般為水泥、磚面結構,建半地下式池子,大小以6平方米~20平方米為宜,池面和底部要打磨光滑,以免鱔體受傷。池角磚應為圓弧形,池檐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一般要高出水面30厘米~40厘米,排水口安裝在池底下。溢水口一般設在高于泥面20厘米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并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后,應對水泥池采取脫堿措施。因為酸堿度上升,會使養殖黃鱔受損,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中溶入過磷酸鈣肥料1公斤或酸性磷酸鈉20克,浸泡2日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水泥池養鱔分有土和無土兩種養殖方式,這兩種方式都要栽種水花生或水葫蘆,以在炎熱季節起調節水溫和供鱔魚避暑的作用,可全池種滿只留幾個投食點(約1/10的空間)。A、有土養殖以底鋪20厘米~30厘米泥土為宜,泥層表面以上水位應保持在20厘米~25厘米。水過深則鱔魚在活動中要消耗過多的能量,過淺則水體易渾濁且水溫變化大;B、無土養殖水位保持在30厘米~40厘米為宜。其優越性在于水體消毒效果好,易操作;而有土養殖,消毒時藥力較難作用到泥土中、底部,且易滋生各種寄生蟲及其中間寄主,如螞蟥、扁葉螺、框實螺、細菌等。
  3.網箱養殖

  網箱養鱔可在池塘、湖泊、水庫等水體中進行。在水體較淺的地方,如湖泊、水庫等可采用漁排的方式進行養殖。而在水體深的地方,如湖泊、水庫等,可采用網箱的方式進行養殖。A、漁排網箱方式:網箱的規格為(2米~4米)×(1.5米~3米)×(1米~1.5米),敞口,雙層,外層為3×2聚乙烯網片,網目20=1.5厘米,內層為20目尼綸紗窗布。每個鱔魚網箱底部均綁扎一個"+"形用竹竿制成的框架,大小與底網規格相同。網箱內投放喜旱蓮子草或水葫蘆作蔽蔭物,覆蓋率應在90%以上。其中可放養一些菖蒲進行防病。同時,每3平方米~5平方米的網箱面積設一個投食點。養殖區域應選在水流不急,微水流,無工業污水排入,水質良好的區域。B、插竿固定的網箱養殖方式:網箱無土養殖黃鱔與利用常規的水泥池,小土池等飼養方法相比,具有設備投資少、勞動強度輕、易管理操作、起捕靈活簡便、黃鱔攝食集中、生長快、產量高等特點。網箱的材料采用質量好的聚乙烯紗窗網片縫制,質量較好的網片看上去有光涌,網箱上下鋼繩直徑均為0.2毫米,網箱大小一般視水體大小而定,最常見的是長5米~8米,寬2米~4米,深1.5米~2.0米,每個網箱10平方米~15平方米左右。網箱入水0.8米~1.2米,露出水面0.5米~0.8米。箱底與池底距離最好在0.5米~0.8米。至于放網箱數量,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水體大,水交換方便,操作便利,全池放滿也可,但水體小且交換困難,則不能放得太多。因水長期處在缺氧狀態下,水質極易惡化,影響鱔魚生長,乃至發病。最好每排網箱之間隔開0.5米~1米,以利于投餌船只的通行和水體的流動、交換,避免水體缺氧。網箱面積最好占水體面積的1/3~2/3。網箱內應放養水草,以水花生、油草、水葫蘆最好,其中水草必須多放,成活后以長滿整個網箱水面為好。水草過多應適時適量清除出多余部分。同時,在進入10月份時應注意培養油草,因為在冬季來臨時,水花生、水葫蘆將會枯死。水草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①鱔魚的棲息地,避免在網箱底部鱔魚聚集成團。②吸收箱內營養,減少污染。③避免陽光直射,穩定水溫,減少晝夜溫差,夏天可為鱔魚遮蔭。注意在水草中應視網箱面情況留3個~4個比盤子稍大的空隙,但不能將所有水草撈光,應留一些草莖,防止飼料與魚糜混成的團沉入水底,便于鱔魚攝食,減少鱔魚的活動,提高飼料的轉化率。

  鱔種在投放前網箱必須浸泡7天~15天,因為鱔魚為無鱗魚類,極易受傷,這樣做可以避免鱔魚擦傷而引起繼發性感染癥。投放鱔魚的規格一般以30克~50克/條為宜,且規格較整齊為好。因為這種規格的鱔魚處于生長高峰的開始階段,易喂養,成活率高。同時,這種鱔相對于較大規格的鱔魚來說單位重量的鱔苗的條數會更多,從而降低購苗成本。由于在目前的狀況下,人工繁殖鱔魚技術尚未成熟,且黃鱔的懷卵量有限,養殖黃鱔的苗種一般均來自于天然捕撈。黃鱔放苗時間從4月~8月,氣溫高于15℃后放苗最好,因此時溫度已經穩定,鱔攝食量也較為穩定,較易馴食,且不易患病。也有10月份放苗的養殖戶。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時放苗必須注意及時催肥和安全越冬,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放苗密度一般控制在500克中條/平方米。放養前必須用3%~5%的食鹽水或2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浸泡5分鐘~10分鐘。(未完待續)


采集:龐迪
編輯:南方漁網 訪問人次:4113 關鍵字:黃鱔,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發表評論
用戶昵稱:

評論內容:
滑動完成驗證:
 

品牌推廣

咨詢:0779-2029779

第十七屆農聘中國水產人才網絡招聘會

農聘-水產人才網

獵弧英雄

蝦青素

強肝

手機版水產門戶網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水產前沿廣告

海洋與漁業

圖文推薦

更多

最新技術綜合

更多

紅法活體蝦青素

今日要聞

更多

熱點推薦

更多

關于我們 | 企業推廣

會員服務 | 網站動態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付款方式 | 網站地圖

服務專線:0779-2029779

傳  真:0779-2030003

郵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響力的水產網站--水產門戶網

廣西南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桂ICP備1100174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桂B2-20050073

X

中國水產門戶網微信平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