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魚苗培育(魚苗養成夏花)
(一)魚苗培養池條件
魚池面積和要求
魚苗培育池也就是發塘池,面積在 l——3畝較為適宜。魚苗培育池要求:靠近水源,注排水方便;土質好,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層厚度在10—15cm,池邊和池中不長水草;池面向陽,光照充足;池深1.5—2.0m,注水深度在0.5—1.2m。
2.魚池清塘和消毒
具體方法與親魚培育池相似。但魚苗池必須干池、曝曬,挖去過量的淤泥,但要保留表層5cm的淤泥;池底整平,池壩和注、排水系統完好。放苗前10天用生石灰清塘,用量同前。或用漂白粉清塘,用量干塘(有水5—10cm)每畝用5—10Kg,全池潑酒。但漂白粉清塘雖能殺死野魚和敵害生物,但它不具有生石灰改良水質和使水變肥等作用。
3.培育魚苗適口餌料
魚苗從下塘到全長20cm左右,食物的大小變化一般是:輪蟲和無節幼體—小型枝角類—大型枝角類和撓足類。這種變化與池塘浮游動物的繁殖順序基本是一致的。魚苗培育的關鍵是,掌握好施肥的時機,即施肥后浮游動物的繁殖正好適合下塘魚苗攝食的需要。而魚苗下塘時,它們主要攝食輪蟲,因此,塘中輪蟲多少,直接關系到魚苗下塘后的成活率和以后的出塘率,因此必須在輪蟲數量最多時下塘。根據多年經驗,池塘從施肥到輪蟲大量繁殖約需5—6天,因此要在魚苗下塘前一周施肥,而池中輪蟲的繁殖數量和達到高峰的時間與原塘輪蟲休眠的數量及水溫有密切關系,一般塘底淤泥較厚,保水力強,并大量追施過有機肥的池塘,淤泥中輪蟲休眠卵較多,新挖池塘則少,而輪蟲卵大都分布在0—5cm的表層淤泥,因此清塘時要留下表層。輪蟲繁殖的高峰期,通常持續3—5天,此后由于敵害生物的侵襲或食物缺乏而迅速下降。在輪蟲尚未達到高峰時,小型枝角類便零星出現,繼而數量逐漸增多.它們大量攝食浮游植物,細菌和有機碎屑,并抑制輪蟲的生長發育。因此,要在其零星出現時,施用0.03—0.05ppm晶體敵百蟲將其殺死,并適量增施有機肥料,以維持輪蟲的高峰期。因此,適時施肥是魚苗的關鍵。一般要求魚苗下塘時的數量應達到每升水5000—10000個,生物量20mg以上。確定塘中輪蟲數量可用肉眼觀察計算法,即用玻璃燒杯取池水對著陽光粗略計算每m1水中的小白點(輪蟲)數目,如每ml水含10個小白點,則每升水有1萬個輪蟲。
(二)魚苗放養規格和密度
魚苗孵化后,待其發育到水平游泳再投喂雞蛋黃水2—3天即可下塘。此時,魚苗全長約5—6mm。放養密度一般每畝在7—12萬尾。這樣的密度可以在15—20天內培育成3cm的規格夏花,成活率可以達到80—90%。
(三)魚苗培育
方正銀鯽的食性前面在第二節中已談及,從魚苗孵出到長15—20mm以前,主要攝食低等甲殼動物和搖蚊幼蟲;20mm以后,則以植物性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和腐屑為主,與成魚食性相似。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則以人工飼料為主。因此,根據這一食性變化特點,培育前期主要以施肥繁殖浮游動物為主,后期除施肥外,要適當投喂人工飼料。綜合各地經驗,魚苗培育技術約有以下幾種。
1、糞肥培育法
南方以各種畜、禽糞尿為多,北方以牛糞尿和雞糞為多,糞肥預先經過充分發酵腐熟。魚池清塘消毒和放水前施一次基肥,每畝用量為200—300Kg;魚苗下塘后視水質肥瘦,每周追施一次,每畝用量為50Kg左右。施肥量和間隔時間必須視水色、魚苗浮頭情況和天氣等靈活掌握,水色達到褐綠色或油綠色為好。
2、有機肥和豆漿混合培育法
目前,多數地區采用此法,其優點是利用有機肥代替部分豆漿繁殖浮游動物,減少了黃豆用量,水質肥度比較穩定,養魚效果好。做法是:魚苗下塘前5—7天每畝施有機肥100—200Kg繁殖輪蟲。魚苗下塘后,前期每天每畝投喂2Kg左右黃豆漿;下塘10天后投喂豆餅糊等人工飼料。同時視水質肥瘦情況,每3—5天再追施有機肥50—100Kg。
3、豆漿培育法
這是江、浙一帶使用的方法,現在也多結合采用第2種掊育法。魚苗剛下塘時,每天要潑灑豆漿2—3次,每畝每天的用量為3—4kg黃豆磨成的漿。5天增至5—6kg,以后根據水的肥度再適當增加。一般養1萬尾夏花需用黃豆或黃豆餅7—8公斤。
(四)日常管理
分期注水
分期注水可明顯魚苗的生長率和成活率。方法是:魚苗下塘時水深50—70cm,以后每隔3—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cm。注水口要用密網攔阻以防野雜魚和敵害進入。 2巡塘
每日早、晚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色和魚苗動態,以決定施肥、投餌數量及是否加水等。隨時清除池邊雜草,撈掉蛙卵等。
3.出池前的魚體鍛煉魚苗經過15—20天的培育,體長到2.5—3cm(已是夏花)時,可以分塘培育魚苗種或出售。分塘前要進行適當的魚體鍛煉,特別在運輸前一定要經過1—2次的鍛煉。方法是:選晴天上午10時左右,用夏花網將池魚拉入固定于池邊的網箱中或臨時將魚網作成網箱。拉網動作要輕緩,魚入網箱時不要讓污物進入,魚全部進入網箱后,要及時清除箱中的污物,并給予一定水流,使魚頂流活動,排出體內的贓物,經過3—4h后,將魚放回原池第二天照前法繼續鍛煉。經這樣的鍛煉魚可以分塘和出售。
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主要用于北方地區的二年養成,第一年育成50—100g的魚種,第二年養成0.15—0.25 Kg的商品魚。而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都采用當年養成,即先用15—10天時間發塘育成夏花,然后采用套養、混養、主養或大湖放養等方法,到l1月前后出池養成0.15—0.4kg的商品魚。
魚種培育池條件
魚種池條件與魚苗池相似,但面積要求較大,一般2—3畝,水深1.3—2m。其清塘、消毒等也與魚苗池相同。北方地區由于土質肥沃,老塘、新塘放水后池水很快肥起來,所以一般魚種池不施肥或施少量肥。
(二)放養規格和放養密度
1、一養到底法油塘面積2—3畝。魚苗至夏花階段,采用魚苗培育方法,主要以施有機肥和潑灑豆漿,肥水培育魚苗的適口餌料:夏花至魚種投喂人工飼料,但一般以農家飼料為主,如豆餅、米糠、麥麩等經發酵后投喂。培育技術粗放,畝產不高,魚種規格不大。一般畝放魚苗6000—9000尾,成活率50—60%。魚種規格在30—50g,畝產150Kg左右。 2、混養法
與鰱、鳙、鯉等混養,完全采用顆粒餌料和馴化養魚技術,放養比例為:銀鯽占50%,鯉魚占20%,鰱、鳙魚占30%。畝放各類夏花6000—8000尾,成活率80%,魚種規格達到50—100g。畝產3500kg左右,其中銀鯽產量在150kg左右。
3、完全采用顆粒餌料和馴化養魚技術。銀鯽占70—80%,鰱、鳙魚占20—30%,畝放夏花8000—10000尾,成活率80—90%,魚種規格銀鯽達到50kg,鰱、鳙魚達到100—150g畝產400kg左右,其中銀鯽畝產300kg左右。
(三)日常管理
與魚苗培育相似。堅持早、晚巡塘,觀察水色變化和魚的動態。每日下午檢查食臺、食場一次,了解魚的攝食情況,以確定次日投餌量,經常清掃食臺,每半月用漂白粉對食臺、食場消毒一次。經常清除池邊雜草和池中草渣、腐敗污物等,保持池塘環境請潔。適時注水,改善水質。畝產300kg以上的池塘。夏季每6畝塘,設3千瓦增氧機一臺。定期檢查魚的生長情況,做好防洪防逃、防治病害等工作。進入8月,每20d左右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水,使池水濃度成50ppm,可有效預防爛鰓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