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烏鱧,又名烏魚、黑魚,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具有除瘀生新、滋補調養之功效,被視為“魚中珍品”,一直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今年4月~11月,四川省內江市某養殖場進行了烏鱧無公害高密度池塘專養試驗。此次養殖面積為1200平方米,投放規格為每尾16厘米~18厘米的烏鱧魚種8100尾,收獲烏鱧成魚達9200公斤,平均個重1.18公斤。整個飼養期內,烏鱧基本未發病,其質量均達到了無公害水產品的要求,平均每畝盈利達1.27萬元。現將其主要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一、池塘要求
池塘以5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為宜,水深為1.5米~2米;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且無污染,pH值為7~8;池底平坦,底質最好為砂壤粘性土,淤泥厚10厘米左右;進、排水口用結實的防逃網固牢,池埂應高于水面60厘米,也可用石棉瓦或防逃網攔起,以防止烏鱧跳出池塘。放養前10天,每畝用生石灰80公斤~100公斤干法清塘消毒,4天后注水。然后在池塘四周淺水區移植水花生、水葫蘆等水草,其生長后的覆蓋面積不要超過池塘面積的1/5,以供烏鱧藏身,同時也可改善水質。
二、魚種投放
4月上旬,選擇規格為每尾16厘米~18厘米、體表光滑、肌肉豐滿、無傷病、游動活潑的烏鱧作魚種,每畝投放4500尾。投放前,用鹽度為30~40的食鹽水浸洗魚體8分鐘~10分鐘消毒。
三、飼料投喂
在傳統養殖方式下,飼料以鮮活野雜魚為主,成本高且極易污染水質。無公害高密度養殖烏鱧可馴化其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主要由魚糜和粉狀飼料配合加工而成。魚糜可用低值的小雜魚、蝦制成;粉狀飼料可用魚粉、蠶蛹、黃豆、玉米粉、麥麩及礦物質配合而成。具體馴化方法為:池內搭建一個用竹子等材料制成的食臺,面積為3平方米~45平方米,固定于離岸邊2米左右、水面下50厘米~60厘米處。魚種下池7天內,完全使用魚糜進行喂養,7天后,逐漸減少魚糜用量,增加粉狀飼料用量,將魚糜和粉狀飼料的比例由7∶3逐漸調整至3∶7。每天上午8時~9時和下午17時~18時各投喂1次。采用邊吃邊投的方式,每次投喂時間為20分鐘~30分鐘。投喂前,以拍擊聲為“信號”,將隱藏在水草下的烏鱧集合到食臺周圍,這樣可提高其攝食量,減少飼料的浪費。日投喂量為烏鱧體重的5%~8%,并視烏鱧的攝食、池塘的水溫、水質以及天氣等情況予以增減。
四、水質調節
高密度養殖烏鱧時,由于殘餌、排泄物較多,水質易變質,影響烏鱧的健康生長及質量,還會引起烏鱧患病。因此,要采取綜合措施,控制水質。注意勤換水,養殖前期與后期,在7月~9月時,每隔3天~4天換水1次;其他月份,每隔5天~7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30厘米深左右。另外,每隔20天~30天用濃度為20ppm的生石灰水全池潑灑1次,以改善水質。當遇惡劣天氣、烏鱧浮頭等情況時,開增氧機增氧,始終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35厘米之間。
五、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烏鱧的生長、攝食等活動及水質等情況,檢查進、出水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加強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至整個塘口或腐爛而污染水質。
六、病害防治
以防為主,嚴把飼料關,確保飼料新鮮、干凈,食臺每隔7天用每立方米10克的生石灰消毒1次。腐皮病和細菌性爛鰓病是烏鱧高密度養殖易發生的病害,每月可用每升1毫克的漂白粉或每升0.3毫克的“強氯精”全池潑灑1次;發病時每100公斤的烏鱧用呋喃唑酮3克~4克拌餌投喂,一個療程為3天~5天。
七、適時捕撈
烏鱧個體達到1公斤以上即可捕撈上市。若只捕撈其中一部分,除拉網外,也可根據烏鱧喜水的特點,向池中沖注新水,在出水口設置魚網,使其自行跳入網內捕獲;若全部收獲,則可將池水排干,用推泥板從泥中翻出烏鱧。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