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近年來黃鱔養殖業的發展,疾病問題日益突出。在病害防治中濫用抗生素、殺蟲藥物的現象屢見不鮮,若長此以往,不儀會造成藥物殘留和抗藥性等問題,史為嚴重的是會損害消費者的權益,也將損害養殖者自身的內利益。因此使用無公害、無污染、無殘留的中草藥,是生產綠色食品的需要。但是如何正確使用中草藥,很多養殖者并沒有真正掌握要領。本文介紹中草藥防治鱔病的給藥方法,供讀者選擇使用。
1 池內養殖法
該法是將某些有藥用價值的水生植物,放養或移植于鱔池內,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在黃鱔池內放養紫背萍,保持其旺盛生長,可頂防黃鱔發熱病、“中暑”和“感冒”等。將辣蓼、海蚌含珠等植物移植于鱔池中,可防治黃鱔腸炎和敗血病等。在鱔池池埂上栽種辣蓼或菖蒲,可防治赤皮病。
2 扎捆浸泡法
該法是將鮮草扎成若干小捆,浸泡在泥埂、池內或網箱巾,以防病治病。如頂防敗血病、軟體死亡病等,可用鮮芙蓉嫩葉1kg、海蚌含珠“墨旱蓮1kg和馬鞭草1kg,分成若干等份,扎成小把,均勻放人20—30m2的養殖水面中浸泡3-5天后撈起。防治赤皮和腸炎病,每50m2水面用蓖麻鮮葉或嫩枝150-200g,扎成數小捆,插于泥埂巾讓其自然腐爛,每次3-4天,連續2次。
3 搗碎浸泡法
該法是將鮮嫩的中草藥搗爛,取點浸入養鱔的水體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將2.5kg的鮮辣蓼搗爛,放人1m3養鱔水體中浸漂數日,可防治黃鱔爛腸瘟。將鮮海蚌含珠1kg、墨旱蓮1.5kg,合搗成爛泥,浸入1m3水體中,5-6天后可防治黃鱔內臟血滯病。
4 研碎潑灑法
該法是將曬干的中草藥碾成粉末,均勻撒施于養鱔的水體中,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將五倍子研碎,開水沖溶后,全池遍灑,使池水濃度呈2—4g/m3,可防治黃鱔赤皮病、癤瘡病等。
5 煎汁潑灑法
該法是施用中草藥防病治病的一種最常見的方法。即將干品或鮮品兌水小火濃煎,開后約5—10分鐘,濾渣攤涼后全池潑灑,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每立方米水體取血見愁100g、急解素100g、地錦草50g、葉下珠20g、馬齒莧35g、墨早蓮100g,兌水小火濃煎,濾渣后全池潑灑,可防治黃鱔爛尾病、腸炎、打印病、水霉病等。用苦參煎劑(100g苦參加水2ke煮沸后,小火濃煎),每50m2用苦參8-11g,隔天重復1次,連續3次,可防治打印病。
6 拌食投喂法
該法是將某些干制的中草藥,碾細拌食投喂黃鱔,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取南瓜子200g,炒香焙枯,蚯蚓200g也炒香焙枯,共碾成粉末,拌食3kg,投喂50kg黃鱔,可起到驅除腸道寄生蟲的作用。每50kg黃蟮用鐵莧菜干品250g與辣蓼干品250g混合加水煎煮2小時,拌食投喂,可防治腸炎病。每50kg黃鱔,用辣蓼干粉500g艾葉粉100g,制成藥餌投喂,可防治赤皮病。
7 熱汁燙食法
該法多用于中后期黃鱔催肥育壯,也用于防治黃鱔腸炎和萎癟病等。該法是將某些中草藥兌水小火濃煎,開后約5-10分鐘,濾渣,將熱汁燙制鱔食5—10分鐘后投喂黃鱔,以達到補充黃鱔體內微量元素、提高抗病能力、催肥育壯的目的。如用墨旱蓮100g、海蚌含珠100g、辣蓼30g、車前子50g、地錦草50g、馬鞭草40g、蒲公英50g、益母草40g和谷殼40g兌水小火濃煎,濾渣,將其熱汁燙蚌肉4ks投喂50kg黃鱔,連用半月,可大幅度增重。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