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霉病又稱膚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產動物真菌病之一,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在我國淡水水產動物體表及卵上發現共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霉和綿霉,此類菌對溫度適應范圍廣,5-26℃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13-18℃,水質較清的水體中生長較好。對寄主也無嚴格選擇性,各種飼養水產動物,從卵到各齡魚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約有:一是受傷或局部的組織壞死;二是水溫劇烈變化(抵抗力下降,組織變壞);三是在季節交替時易發生;四是卵堆積(造成局部缺氧,卵膜開始腐爛被感染)。水中自由游動的水霉的動孢子侵入傷口或卵膜,吸取皮膚及其組織內的營養而迅速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使組織發炎、壞死,水產動物很快瘦弱死亡,死后不久水霉繁殖特別快,所以水霉具腐生性,對水產動物是一種繼發性感染。
一、診斷
疾病早期,肉眼見不到異常情況,當肉眼能見時,菌絲不僅侵入傷口,且已向外長出外菌絲,似白色棉毛狀,俗稱“生毛”、“長毛”。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酶,機體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魚開始焦躁不安,與其他固體物發生摩擦,以后魚體又被感染,負擔過重,游動遲緩異常,食欲減退甚至停食,最后衰竭而亡。河蟹、蝦等患病影響脫殼而亡。鰻鱺、鱔、鱉等名貴水產品患病而失去經濟價值,且人們不愿吃,有畏懼感。若觀賞魚類患此病,則失去觀賞價值,等等。
在魚卵孵化過程中,可見到抱子萌發和穿入卵壁內并懸浮在卵的間質或卵間隙中生長和分枝,這樣,卵膜內長有內菌絲,卵膜外叢生大量外菌絲,故叫“卵絲病”。被寄生的卵,因外菌絲呈放射狀,故稱“太陽籽”。用肉眼觀察時,根據上述情況可作初步診斷,必要時可用顯微鏡檢查進行確診。
二、預防措施
1、水產動物水霉病的預防
(1)徹底清塘。方法:除去過多淤泥,并用20-30千克/畝生石灰或水霉凈0.3-0.5克/立方米或用滅菌凈水液200毫升/畝潑灑。
(2)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抵抗力。方法:每10千克水產動物用維生素E0.3-0.6克,每天喂2次,連喂3天。
(3)防止低溫寒潮。方法:可增加保溫材料或加溫越冬,視情況而定。
(4)合理密度,特別是具有硬棘、硬刺的水產動物。
(5)拉網運輸和放養魚種時,操作要細致,不使魚體受傷,最好用水霉凈50克/方浸泡15-20分鐘,可避免水霉病、鰓霉病的發生。
(6)親魚受傷。方法:用10%水霉凈加凡士林做成軟膏涂抹,有殺真菌、收斂和愈合傷口的作用。
2、魚卵水霉病的預防
(1)加強親魚培育,提高魚卵受精率。選擇晴朗天氣進行繁殖。
(2)魚巢孵化缸(室)或暫養池嚴格消毒。方法:用水霉凈100克兌水50千克進行浸泡或噴灑。
(3)防止魚卵堆積而缺氧。方法:合理魚卵孵化密度,將死卵撈出,否則危及健康的魚卵,如虹蹲、鱔魚等的卵。
(4)對鯉魚等魚卵采用淋水孵化方法:用水霉凈50克/方制成淋水溶液,每隔4小時灑l次,淋水20分鐘,效果更佳。
三、治療方法
過去人們常用孔雀石綠治療水霉病,眾所周知,孔雀石綠對人類有致崎、致癌等毒副作用,而且長期使用會造成環境污染及其他不良后果。在選擇治療水霉病藥物時,注意以下原則: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和廉價性。否則,水產品成為有毒的產品,生活用水成為有毒的污水,這樣會嚴重影響我國水產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級水產部門及養殖戶應給予高度的重視。筆者經多年的實踐和理論研究,認為水霉病以在早期治療為佳。
水霉凈每立方水體用藥50克,浸泡15-20分鐘,或每畝1米水深每次用藥100克,每天1次,套用滅菌凈水液,每畝l米水深用200毫升,同時,內服抗細菌、病毒的藥物(如魚菌靈、漁病康、三黃粉、VE等),3天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即可恢復健康,最后用生石灰15-25千克/畝調節水質,療效更好,此法還可恨冶鰓霉病。
對于名貴或個體較大的水產動物,可用15%的水霉凈加凡士林制成軟育,涂抹患處即可。在養殖過程中,還可用民間偏方:每畝用5千克菖蒲、0.5-1千克食鹽,兌15-20千克人尿,全池潑灑;也可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萬分之四的小蘇打溶解混合,全池潑灑。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