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為營底棲穴居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各種淡水水域中幾乎都能生存。以湖泊、稻田、池塘、溝渠、水庫和塘堰等靜水水域中數量較多,喜棲于腐殖質較多的、偏酸性和中性的水底泥穴中,常在田埂、堤岸和水邊亂石縫中鉆洞穴居。黃鱔洞穴較深,洞長為體長的2.4倍-3.6倍,結構復雜,分洞口、前洞、中洞和后洞等,孔道彎曲多分叉。洞穴一般有2個以上的出口,其中有個出入口在近水面處,黃鱔身體不離開洞穴即可將頭部伸出水面吸取空氣,兩個穴口相距60厘米-100厘米。黃鱔用頭部穿穴,穿穴時,動作十分敏捷,瞬間即可鉆入泥中,且不排泥于洞外,所以觀其穴可知其大小。
黃鱔晝伏夜出,白天一般靜臥于洞內,很少活動。溫暖季節夜間活動頻繁,傍晚后出洞覓食,有時守候在洞口捕食,捕食后迅速縮回洞內。炎熱季節白天也常見其出洞呼吸、捕食。
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關,適宜黃鱔生長的水溫是15℃-30℃,此時攝食活動增強,生長也較快。當水溫低于10℃時,則停止攝食,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進入土中穴居冬眠。冬季在其棲息處干涸時,能深潛入土越冬達數月之久,直到第二年水溫回升到15℃以上時,方才出洞覓食。6月-8月是活動的旺盛季節,10月后逐漸停食,并鉆入深層潛居。
黃鱔的口腔、鼻腔及腸內壁布滿微血管,可以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進行呼吸,故其可用吻端直接伸出水面吸收空氣。在淺水中常可發現黃鱔豎直前半段身體,將吻端伸出水面進行呼吸。所以,黃鱔在氧氣十分缺乏的水體中也能正常生活。它可以短時間離開水源而不死,在潮濕陰涼的條件下,長途保鮮運輸1天-3天,成活率仍達90%以上,故適宜于長途運輸。黃鱔喜食活食,耐饑餓,對光刺激不太敏感,味覺不發達。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