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我地區五月下旬的平均水溫才達22.6℃,細菌性魚病剛開始抬頭,要特別注意做好魚病的防治工作。一般在投餌馴化開始以后,就要注意攝食魚群的健康狀況,有病早治。攝食穩定后可進行一次常規的魚病防治工作。包括水體消毒和驅除體內寄生蟲。這項工作可以安排在五月的中下旬,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進行。其目的主要是凈化環境、提高魚體健康水平、增強抗病能力。我地區五月份主要防治的魚病有棘頭蟲病、粘孢子蟲病、車輪蟲病等。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一.棘吻蟲病
1.鯉長棘吻蟲病
棘吻蟲是寄生在魚腸道中的一種寄生蟲。因蟲體的前端生有一細長帶鉤的的吻而故名棘吻蟲。又因蟲體的構造不同,宿主各異而具有多種。常見危害較大的是“鯉長棘吻蟲”。鯉長吻蟲主要危害二齡鯉魚,其他魚類雖然也有寄生,但并不發病。病原分布較廣,從東北的遼河到長江流域均有發現。
【病原】 鯉長棘吻蟲身體短柱狀,身體近后端三分之一處最寬大。吻部具吻鉤12縱行,每行有吻鉤20-22個,前端的鉤大于后端的鉤。腹側的鉤又大于相當背側的鉤。蟲體頸部短。吻鞘細長,神經節位于吻鞘腔內。吻腺極長,并常卷曲盤繞著。體前部狹窄如頸,并外被體刺,體刺排列不規則。雄蟲全長8.4—11.5毫米,雌蟲全長19-28毫米。
【癥狀】 此病原通常寄生在前腸,數量多時可延及全腸。少量感染除局部腸段有炎癥,一般無明顯病狀。當大量感染時,蟲體在腸道中,有的多到十幾甚至數百個不等。嚴重時因大量寄生而將腸道堵塞,造成腸梗阻;也有時蟲體聚集成簇,有的甚至能穿透腸壁而引起死亡。患病的魚食欲減退,魚體消瘦,并出現貧血現象,逐漸死亡。也有因該蟲感染并發出血性腐敗病而加速病魚死亡的情況。
【診斷】 解剖魚體,剪開腸道。刮下腸道中的粘液,放入培養皿中,加入9%的生理鹽水。即可發現乳白色的蟲體。在生理鹽水中蟲體可延長存活時間,并可觀察到吻的伸縮。培養皿可直接在解剖鏡觀察,也可用吸管將蟲體取出放在載玻片上,放上蓋玻片用低倍顯微鏡觀察,進一步確診。
2.似棘吻蟲病
似棘吻蟲雖也有多種寄主,但主要危害草魚夏花和魚種。在湖北和江西等漁場曾發現由此屬的“烏蘇里似棘頭吻蟲”引起的夏花草魚發病死亡的病例,北方少見。
【病原】烏蘇里似棘吻蟲體呈圓形,前端向腹面彎曲,吻短小吻鉤呈4、4、4、6排列成4圈,共18個鉤,第一圈吻鉤最大,依次變小,第4圈最小。吻端的結構、鉤的排列形式、鉤的分布和數量是似棘頭吻蟲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烏蘇里似棘吻蟲的體長較短一般為3~9毫米。
【癥狀】病魚瘦弱,體色發黑,飄浮在水面上,游動無力,不攝食。腹鰭基部充血,前腹部充血,前腹部膨大如球,剖開魚體腸道充血。病情嚴重時腸道內聚集大量蟲體腸壁變薄而脆,容易破裂。將要死亡的魚在水面上打轉,頭部連續竄出水面,魚體翻轉,尾巴出現痙攣性顫動,隨即下沉死亡。
【診斷】解剖魚體,剖開腸道取出內容物。即可見的白色蟲體。也可以制片用解剖鏡或顯微鏡檢查進一步確診。
3.棘吻蟲病的防治方法
【預防】
1.用生石灰200 PPm徹底清塘,也可用20PPm漂白粉清塘消毒,殺死蟲卵和中間寄主介形蟲。注意介形蟲對敵百蟲不敏感,用0.5ppm的晶體敵百蟲不能將介形蟲殺死,故此病不宜使用敵百蟲。
2.嚴格隔離病魚,切忌將已染病的水源再注入魚池。
【治療】
1.可用敵百蟲口服治療,按每公斤魚每天0.3~0.5克晶體敵百蟲拌餌投喂,連喂4至6天或每50萬尾魚種或50公斤魚用晶體敵百蟲15~20克,每天喂一次,連喂5至6天。也可以在每公斤飼料中拌入晶體敵百蟲0.5克,制成顆粒飼料連喂4至5天。
2. 也可用四氯化碳治療,每公斤魚每天用0.6毫升四氯化碳拌餌投喂,連喂五至六天。
二.粘胞子蟲病
我國淡水魚中寄生粘孢子蟲有一千多種,大多數種類都是少量寄生,不引起疾病;但有些種類則不同往往大量寄生并能引起嚴重的流行病。
粘孢子蟲有橢圓形、紡錘形、長紡錘形等多種形狀。大小也因種類而異,但都是由兩片幾丁質的殼片組成。兩塊殼片相接處稱為縫線,有縫線的一面叫做縫面,又是稱側面,無縫線之面稱為殼面,又叫正面。孢殼里包藏著極囊和孢質兩部分。極囊的數目,因種類不同,有1~7個,最常見的為1~4個;極囊的排列位置大多數在孢子的前端,也有排在孢子的兩端的,極囊里面有螺旋形的極絲。在胞質中共有六個細胞核,兩個為殼瓣核,兩個為極囊核,兩個為胚核,胚核到孢子成熟時融合成一個所以成熟的孢子由五個細胞核組成。
成熟的孢子從病魚的胞囊中散落到水中,被別的魚吞食或粘附在魚體上,受到魚的某種刺激放出極絲,裂開殼瓣,里面的胚質變成小的變形蟲狀體,用偽足移動,慢慢鉆到寄主的組織里,生長發育。這個過程變是粘孢子蟲病的傳染過程。
蟲體鉆進寄主的組織后,攝取寄主的營養長大,并開始反復分裂,形成越來越多的蟲體,每個蟲體都長成一個粘孢子蟲。由于蟲體的刺激,四周的組織分泌一層包膜將蟲體包圍。這就是常見的粘孢子蟲胞囊。胞囊的形狀和大小隨種類而異。
粘孢子蟲的種類多,寄生部位也不同。幾乎魚的各種器官、組織都可被粘孢子蟲寄生。
【病原】 常見的種類有鯽魚碘泡蟲(主要寄生在鯽頭后背部)、野鯉碘泡蟲(主要寄生在鯪魚體表和鯉魚、鯽魚的鰓上)、餅形碘泡蟲(主要寄生在草魚腸內和當年鯉魚肌內)、鰱碘泡蟲(主要寄生在白鰱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異形碘泡蟲(主要寄生在鰱鳙魚鰓上)、時珍粘體蟲(寄生在白鰱各器官組織上)、異育銀鯽粘體蟲(主要寄生在異育銀鯽鰓上)、鯪單極蟲(主要寄生在鯉、鯽魚、散鱗鏡鯉等鱗下)、吉陶單極蟲(主要寄生在散鱗鏡鯉、鯉魚等腸道內)。
【癥狀】 由于寄生部位不同病魚的癥狀也不同。寄生在體表的碘泡蟲形成白色瘤狀胞囊,增加了魚體的負擔,影響魚類活動及攝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寄生在鰓上影響呼吸。大量寄生也可使魚致死。寄生在神經系統中的鰱碘泡蟲病可引起鰱魚瘋狂病。寄生在腸道中,病魚的腹部膨大,腸道中有大小的胞囊,這不但對腸粘膜造成嚴重損傷,而且破壞了消化吸收功能。嚴重時腸道梗阻,常導致大量死亡。
一般病魚體色發黑,食欲減退,魚體消瘦,大量感染時,可引起死亡。
【診斷】粘孢子蟲寄生部位形成一個胞囊,當胞囊很大時,手摸患處很柔軟,刺破胞囊內有乳白色粘性液體。涂片鏡檢可見大量孢子。
【預防】
由于粘孢子蟲孢殼結構嚴密,藥物很難滲入透進去,故凡已形成胞囊的粘孢子蟲病,用藥物治療十分困難。所以要特別注意做好預防工作。
1.建立嚴格檢疫制度,以減少魚病的傳播。
2.清除過多的淤泥,徹底清塘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其孢子的大量繁殖,減少此病的發生。
【治療】
1.用生石灰200 PPm徹底清塘,可以殺滅淤泥中的孢子。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
2.在秋季魚種并塘時,采用500ppm的高錳酸鉀浸浴30分鐘,能殺滅60~70%的孢子。
3.在6月至9月,處于離體階段的孢子,可用0.5 ppm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15~20天一次,可降低感染率。
4.已形成胞囊后可服用甲苯咪唑或丙硫咪唑。每公斤飼料添加含量0.25毫克的片劑獸用甲苯咪唑20片。或丙硫咪唑原料藥15毫克。可以緩解病情,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5.硫磺粉也可以用以治療粘孢子蟲病,每公斤飼料中添加硫磺粉50克。
6.中草藥青蒿每一百公斤飼料添加青蒿粉500克,可應用在發病初期,當發生大量死亡時,療效很不明顯。
三.車輪蟲病
車輪蟲是淡水中常見的寄生蟲,寄主很廣泛,主要侵入魚的皮膚和鰓,對家魚和金魚的魚苗和魚種危害較大。對二齡以上的大魚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每年5至8月間魚苗、魚種常發生車輪蟲病。全國各養魚區都有流行。車輪蟲病是養魚中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病原】種類很多,大小差別很大,蟲體直徑20微米至100微米。主要侵襲體表的車輪蟲,一般個體比較大,如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等;主要侵襲鰓瓣的車輪蟲比較小,如卵形車輪蟲、微小車輪蟲、球形車輪蟲等。
【癥狀】 車輪蟲寄生在魚的體表及鰓上,大量寄生時可引起魚的鰓及體表上分泌大量粘液,病魚呼吸困難,游動緩慢而死。發病初期無特殊癥狀。但也有特殊病例,曾發現魚苗在孵化容器中被車輪蟲感染,魚苗呼吸困難,嘴貼在水面上呼吸,尤如浮頭狀。從上往下看魚的頭部顏色發白,有如“白頭白嘴病”的癥狀。還曾發現魚苗下塘十多天,被大量車輪蟲感染,魚苗成群結隊圍繞池邊狂游,與“跑馬”病癥狀相似。二令以上的魚被感染一般癥狀不明顯,只是寄生部位粘液增多,病魚常常上浮,尤其以早晨和炎熱的中午為多。
【診斷】 須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診斷。即使是遇到上述的特殊病例,也須用顯微鏡檢查,以免與細菌性的“白頭白嘴病、白皮病和鯉魚白云病相區別。檢查方法是剪下一小片鰓絲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除少量體型較大的車輪蟲外,大部分 體型較小的車輪蟲,成堆地密集于鰓絲上。通過鏡檢可以作出正確診斷。
【預防】
1.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魚種放養前用15~20ppm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5~30分鐘,或用8 ppm的硫酸銅水溶液藥浴15~30分鐘。
2.在水溫27℃左右時,車輪蟲每天分裂一次,病原體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一般魚苗池放養的密度大,一旦感染發病很快。車輪蟲的傳播主要是隨水源進入魚池,也可由工具、網具等帶入。所以發病魚池用過的工具一定要用萬分之一的福爾馬林溶液或8 ppm的硫酸銅水溶液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3.夏花要及時分塘,早分塘的魚種在新環境中,生長快、體質健壯、密度較夏花階段稀,因此暴發車輪蟲病的機會就較少。
【治療】
用0.7ppm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療效顯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