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紅腿病
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該細菌在水體廣泛存在,當蛙的養殖密度過高或皮膚受傷時,會因其而導致紅腿病。主要表現為后肢紅腫,皮下出血,嚴重時后腿肌肉沖血呈紫色,且全身肌肉充血,病蛙行動遲緩,厭食。
預防:①保持水質清新,及時清除殘餌;②控制放養密度,避免相互擠擦受傷;③發病季節定期對水體消毒,一般可用三氯異氰尿素0.3微克和30微克生石灰間隔消毒,每周一次;④定期用“蛙消安”消毒。
治療:①水體用0.5微克三氯異氰素或1微克漂白粉消毒;②在水體消毒的同時,在蛙餌料中拌入藥物。可選用復方新諾明,每千克蛙第一天用50毫克,第2~7天藥量減半;或用氟哌酸每千克蛙每天30毫克,連用4~5天;③病蛙用3~5%的鹽水浸泡20~30分鐘,效果良好;④用“蛙病寧”拌飼投喂可取得明顯療效。
二、 腸胃炎
病原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飼養管理不當,時飽時饑,或池水不夠清潔,牛蛙吞食腐敗變質的飼料,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病蛙體虛乏力,行動遲緩,食欲消失,縮頭弓背,解剖可見病體腸內少量或無食,多黏液,腸胃內壁有炎癥。
預防:①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②不投腐敗變質餌料,對食臺定期清掃和消毒,并盡可能馴化蛙到陸地攝食;③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粉1微克或生石灰30微克消毒。
治療:①池水用0.3~0.5微克三氯異氰尿酸或2PPM“蛙消安”,一天一次,隔天再用一次;②每千克病蛙用1.6克“病蛙寧”拌飼投喂。
三、腦膜炎
病原為腦膜炎敗血黃桿菌。當水質惡化,水溫度化較大時易發此病,主要危害對象是100克以上的成蛙。病期集中在7~10月份,具有病期長,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特點,最高死亡率可達90%以上,危害極為嚴重。
預防:①水是其主要傳染途徑,應定期對水進行消毒,一般用0.3微克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②對病體要做嚴格的毀滅處理,活埋或燒毀;③在餌料中添加磺胺類藥物,用量為每千克蛙第一天用藥0.2克,第2~7天減半。
四、鏈球菌病(別名:肝炎)
病原為鏈球菌。長期不清池消毒,水質條件差,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蛙發病時外表無明顯癥狀,僅表現為體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澤,活動及攝食均正常,一旦停食則很快死亡。病死蛙多集中在陰濕的叢中或食臺上。病蛙臨死前頭部低垂,口吐黏液。黏液中常拌有血絲,故在病死蛙周圍常有一灘淡紅色黏液,并常拌有舌頭露出口腔的現象,機體癱軟如稀泥。解剖可見病蛙肝部嚴重病變,或充血呈紫紅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腸道失血呈白色,少量可見紫色充血;膽汁濃,呈墨綠色;腸回縮入胃中,呈結套狀。
預防:預防是防止此病發生的主要手段,方法包括:①在放養前,對養殖池作徹底清塘,老池更應做到這一點。清池藥物有三氯異氰尿酸或生石灰,兩者的用量分別為2微克和200微克,全池潑灑;②保持養殖環境的清潔;③避免投喂變質餌料杜絕將病死的水生動物作為蛙的餌料;④在選購蛙種苗時,避免引入病蛙;⑤種苗在入池前應消毒,消毒方法為20~30微克高錳酸鉀浸泡15~20分鐘;⑥當同一區域的養殖場發生該病時,要少換水,可用凈水劑調節水質,必須換水時應將水注入蓄水池中,用0.5微克的三氯異氰尿酸消毒24小時后再放入蛙池中;⑦各池設獨立的進排水口,工具應用石灰水消毒,病死蛙應燒毀,或者放入盛有生石灰或漂白粉的水缸中。
南方漁網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