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類越冬期指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同時,這也是冬季魚病流行的季節,在有病原菌存在的情況下,魚病都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發生的,一般低溫常見的魚病有斜管蟲病、小瓜蟲病、粘孢子蟲病、口絲蟲病、膚霉病、錨頭蚤病、三代蟲病、豎鱗病等。
1、斜管蟲病,流行在初冬和春季,適宜水溫12-18℃,低于8-11℃時,仍可大量出現。在華東,華中地區3-5月間此病最流行。華南地區冬春兩季適宜繁殖。20℃以上不易發生。
斜管蟲病的病原體是鯉斜管蟲,大量侵襲皮膚和鰓時,表皮組織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同時組織被破壞,嚴重影響魚的呼吸機能,隨著大批死亡,在魚苗、魚種階段特別嚴重。防治方法:
①采取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②魚種或親魚如發現有病原體,用8ppm硫酸銅或2ppm硝酸亞汞給魚浸洗約30分鐘;
③用0.7ppm硫酸銅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全池遍灑,有殺滅效果。
2、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易發生,適宜在水溫15-25℃生長、繁殖。當水溫低至10℃以下和上升至26-28℃發育停止,28℃以上幼蟲易死亡。在華中地區3-5月和8-10月最為流行。
小瓜蟲病的病原體是多子小瓜蟲。多子小瓜蟲身體柔軟可塑,當它鉆進魚的皮膚或鰓組織內時,剝取寄生組織作營養,引起組織增生,形成膿泡,肉眼可見許多小白點,同時還產生大量的粘液引起死亡。防治方法:
①用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②感染的魚種可用2ppm硝酸亞汞浸洗1.5-3小時;
③用0.1-0.2ppm硝酸亞汞全池遍灑;
④用0.5ppm孔雀石綠浸洗1-2小時。
3、粘孢子蟲病。春末夏初,秋末冬季易發生,適宜在水溫8-25℃繁殖。
粘孢子蟲病的病原體在我國淡水魚中已發現的粘孢子蟲,包括八屬,100多種,往往大量侵襲皮膚、鰓瓣時,寄生在鰓表皮組織里不斷生長繁殖,形成許多灰白色的點狀的胞囊,使鰓組織受破壞,影響魚的呼吸機能,嚴重感染,使魚致死。防治方法:根據目前有關最新資料報導,預防:
①用生石灰125公斤/畝徹底清塘,以殺滅淤泥中的孢子;
②用石灰氮100公斤/畝清塘殺滅;
③魚種放養前,用高錳酸鉀500ppm浸洗30分鐘,或用石灰氮500ppm懸浮液浸洗30分鐘,能有效殺滅60-70%的孢子。治療:
①用晶體敵百蟲0.5-1ppm全池潑灑,連用2-3天為一療程,連續使用兩個療程。治療鯉魚碘泡蟲病有效;
②用滅孢靈1-2ppm全池潑灑,可有效防治此病。
4、口絲蟲病(又叫白云病),流行于冬末至初夏,適宜在水溫12-20℃繁殖。在7-10月,水溫較高,此病很少出現。
口絲蟲病的病原體在國內發現的只有一種叫做漂游口絲蟲。主要侵襲魚的皮膚和鰓瓣,用肉眼仔細觀察,可辨出有暗淡的小斑點,皮膚上形成一層藍灰色的粘液,被破壞的表皮細胞,往往被細菌和水霉寄生,形成潰瘍,此蟲大量寄生時病魚很快就死亡。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②用8ppm的硫酸銅給魚種浸洗;
③在食物上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掛袋或用0.7ppm合劑全池潑灑。
5、膚霉病(又稱水霉病或白毛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以早春晚冬水溫10-15℃最為流行,發病嚴重,適宜低溫繁殖。
膚霉病的病原體在我國魚體上常見到的膚霉大約有6種,包括兩科、五屬。往往寄生破皮傷口吸取皮膚養料,就能迅速地萌發,向外生長,菌絲向內深入肌肉,向外生長棉狀毛,使組織壞死,游動失常,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可減少此病發生;
②捕撈運輸時仔細操作,勿使魚體受傷;
③用1/1500孔雀石綠浸洗5-10分鐘;
④用食鹽,小蘇打合劑(萬分之四濃度)全池遍灑或浸洗。
6、錨頭蚤病(又稱鐵錨蟲病或針蟲病),全國流行較廣,長江流域一帶4-10月為錨頭蚤產卵繁殖季節(水溫15-33℃),適宜水溫20-25℃,此病秋季流行較為嚴重。
錨頭蚤的病原體為多態錨頭蚤、鯉錨頭蚤、鯇錨頭蚤等,主要寄生在魚體上,使周圍組織發炎紅腫,影響吃食和呼吸,引起死亡。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可殺滅錨頭蚤幼蟲;
②放養魚種可用敵百蟲溶液浸洗;
③用敵百蟲全池潑灑,每星期一次,連潑2-3次,每畝水深1米用晶體敵百蟲150克;
④用青松毛或楓楊樹葉,每畝用藥10-15公斤,扎成5-6捆,掛在食場周圍。
7、三代蟲病,流行于春季和初夏,繁殖最適宜水溫20℃左右,分布甚廣,其中以湖北、廣東地區較為嚴重。
三代蟲的病原體是由三代蟲侵入皮膚、鰭條、鰓部引起的,嚴重的病魚皮膚上有一層灰白色粘液膜,而失去原有光澤,狀態不安,常狂游水中,主要危害幼魚。防治方法:
①當水溫為20-30℃時,用90%晶體敵百蟲0.2-0.3ppm全池潑灑;
②用高錳酸鉀20ppm溶液浸洗15-30分鐘。
8、豎鱗病(又稱鱗立病,松鱗病)流行于春季,適宜低溫。在北方地區比較常見,南方華中、華東等地區有時也有發生。
豎鱗病的病原體有人初步分離到水型點狀極毛桿菌。病魚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的部分鱗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其內部積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伴有表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倒掛,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此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和金魚,其他魚也有發生。防治方法:
①人工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的過程中要避免魚體受傷;
②用3%食鹽水溶液浸洗魚體10-15分鐘;
③用5ppm硫酸銅,2ppm硫酸亞鐵和10ppm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魚體5-10分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