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四、成鰻養殖管理
俗話說;“三分養,七分管”,管理在鰻魚養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鰻種下池后養殖業績的好壞,關鍵在于管理。
(一)成鰻養殖日常管理
1.勤巡塘 每天巡塘分早中晚3次。凌晨巡塘注意鰻魚是否浮頭,中午巡塘看鰻魚攝食后的情況,晚上巡塘注意是否有浮頭預兆。
2.勤觀察:
(1)鰻魚 鰻魚的活動反映一些問題。聚集到餌臺的數量越多,說明攝餌的情況越好;聚集到水車前面和入水口處說明可能缺氧;靠近池堤獨游,體色發黑可能有病。
(2)水質 看池水透明度,測水溫,看浮游生物量,觀察水面有無鰻魚吐出的食物和糞便形狀。
(3)投餌情況 投餌時要觀察攝餌情況,確定合理的投餌量。
3. 勤預防 ①防缺氧“泛池”;②防病害發生;③防逃;④防高溫嚴寒;⑤防水質污染中毒。
(二)成鰻養殖的專項管理
1.水質管理 成鰻的水質管理就是“養水”,培育微囊藻的數量,使水色呈淡綠色;透明度為20厘米,這樣水質比較穩定。微囊藻起遮蔭增氧和凈化水質的作用。
方法:春季在鰻池水質變清時,要進行施肥,每公頃用尿素、硫酸銨15~30千克。夏季晴天中午,由于光合作用,表層水溶氧達飽和,要開動增氧機進行池水上下層交換。夏季高溫、秋冬季低溫時要加深池水。平時要經常進行池水更換,保持池水的清潔工作,注意池水浮游生物變動情況,及時采取對策。
2.增氧機的管理與維護 增氧機能增加池水中的含氧量,使上下層水得到交換。在投飼時,水流能將飼料的氣味迅速傳遍全池,并向食臺輸送溶氧豐富的新鮮水,增加鰻魚食欲。
增氧機的管理要根據池存鰻魚的情況決定運轉的時間,要靈活掌握又節約開支。但在水質變化、鰻魚攝食量減少、鰻病預防用藥、天氣悶熱、氣壓低、梅雨季節時要延長使用時間。
增氧機及附屬設施要定期檢查和維修保養,防止漏電造成人和魚的觸電事故,防止漏油造成水體污染。
3.建立鰻池生產檔案 認真總結分析對比。
(三)周年管理
1.春季的飼養管理 初春的水還比較寒冷,但氣溫已開始回升,鯉魚的攝食開始增加,這時要做好鰻魚體質的恢復工作,在飼料中多添加維生素。春末天氣暖,鰻魚食欲大增,應及時分塘分養。春天氣候多變,陰雨天氣多,氣溫也變化不定,著重注意水質的變化和培育,做好鰻病的防治,要特別注意水霉病、白點病和氣泡病的發生。新苗到來前,養殖池及早做好清整、消毒工作,準備投放新苗。
2.夏季的飼養管理 夏天的特點是高溫多雨,是鰻魚生長的旺盛季節,但也是鰻病的盛發時期,氣溫水溫上升迅速,水中浮游動植物大量繁殖,做好水質調節是當務之急,宜多用、常用生石灰調節酸堿度,用換水、殺滅或混養家魚的辦法控制水生動植物的適度增長。認真做好定期的鰻病防治工作,主要防治赤鰭病、爛鰓病和錨頭溞、鰾線蟲及車輪蟲等病害。由于鰻魚食量劇增,應該注意掌握投餌量,以免飽食或過量攝餌后引起缺氧或病害及不必要的事故發生。經常定期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和抗病藥物。在分級分養時調整好適當的放養密度,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盡量提高水位,增大水體。同時認真做好增氧機的配置和保修主作,經常開動增氧機,保證池水溶氧充足。夏季也是種苗銷售和放養的旺季,應小心操作,避免魚體損壞。種苗下池前認真做好鰻體消毒工作,防止鰻病的發生和蔓延。凡大鰻上市、干塘均直掌握清早時間,免因太陽猛烈招致損失。
3.秋季的飼養管理 秋天開始是一年中氣溫、水溫最高的時候,應把池水盡量灌滿,保持最深的水位。鰻魚在本季度的耗氧量最高,而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水中溶氧量晝多夜少,再加上其他爭氧因素,那么在夜間到清晨防止鰻魚缺氧浮頭的工作至關重要,為要避免此種現象發生,夜間必須開動所有增氧機,做好增氧補給。每天適當換水,增加水體透明度。在投餌方面要嚴格控制到9月,防止暴食。此階段應防治赤鰭病、爛鰓病的發生和蔓延,及時用敵百蟲等藥物殺死錨頭溞、車輪蟲及其他寄生蟲的危害。在控制水質方面,應用生石灰調節酸堿度和嚴格控制浮游動植物的繁殖。至秋末;由于天氣轉涼,水溫降低,浮游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隨之發生變化,水色有所轉變,應注意水質的調節和適量的追肥。此時應結合收獲捕大留小。在投餌時應多添加維生素并適當多投餌料,增強鰻魚體質,準備越冬。
4. 冬季的飼養管理 秋后天氣逐漸轉冷冬季來臨。11月水溫常在23一25℃之間;鰻魚仍攝食旺盛、生長快速,而且是病害較少的時候,主要著重防止寄生蟲的危害。應抓緊這個時間的養殖工作,增大一年的收益。在結合收獲的同時可適當密養,加強培育、增強種苗的體質,準備越冬。冬季水質雖欠綠色,但相對比較穩定,增加水深并保持一定的肥度可增加保溫性能。本季的投喂工作應視氣候、水溫而定,溫度在13℃以上可繼續投喂,溫度在13℃以下時間可不投餌,如果水溫在10~15℃之間來回變化不定時,決不投餌,以免凍傷和損害鰻魚。因水溫較低,在捕魚時需小心操作,避免鰻魚因受傷而引發水霉病和白點病。在低水溫期間切忌分塘放養;如迫不得已,應認真做好種苗消毒工作,免因操作損傷鰻種;造成水霉病導致大量死亡。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