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隸屬于匙吻鱘科(Polyodontidae),主要分布于美國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其附屬的水域。是大型的淡水經濟魚類,適應性強,生長迅速,以攝食浮游動物為主。其卵、肉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獨特的長吻體型又使其具較高的觀賞性。我國于1990年開始從美國引進匙吻鱘,經過十年的養殖,積累了一些經驗[1~4]。匙吻鱘的苗種培育一般采用在池塘原池培育浮游動物或在水泥中投喂浮游動物[2]的兩種方式進行,有關用人工餌料培育匙吻鱘仔幼魚的方式則鮮見報導。筆者于今年5月采用前期用人工餌料輔以生物餌料,后期完全用人工餌料的培育方式,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果,現將有關技術總結如下。
1 仔幼魚的攝食習性與餌料生物培育
1.1 匙吻鱘仔幼魚攝食習性
剛孵化出來的匙吻鱘仔魚,形如蝌蚪,卵黃囊較大,不具吻,有不能閉合的口裂,口下位,呈漏斗狀并隨身體生長而擴大。1周左右全長達3cm時,吻開始長出,上下顎方能活動,由于吻上有大量的感受器和電子接受器,多數人認為吻的作用是感覺食物。匙吻鱘的鰓耙長而薄,排列緊密,用于濾食食物[1,5]。剛孵出的仔魚不能主動攝食,以卵黃為營養,能夠被動吞食較小食物,待吻長出以后才具有主動攝食能力。
1.2 餌料生物培育
1.2.1 豐年蟲的孵化
豐年蟲休眠卵從市場購買,孵化裝置為一普通塑料白桶(15L),內置一充氧的暴氣頭,靠近底部一側嵌入一玻璃,以利于光線透入。每桶放入濃度為10‰~30‰的鹽水10L、豐年蟲休眠卵25g,在21~25℃ 水溫條件下,約經過24小時的孵化,即可獲得匙吻鱘仔魚的開口餌料。初孵化出的豐年蟲無節幼體充滿卵黃,營養豐富,要及時撈出投喂。豐年蟲具有趨光性,撈取時,先用黑布罩住孵化桶,以一白熾燈作光源放置于孵化桶底部玻璃處,誘引豐年蟲集中于光源處而與卵殼分開,然后用虹吸法吸取豐年蟲。
1.2.2 池塘培育浮游動物
培育浮游動物的池塘面積以1500m2為宜,水深1.5m左右,進排水方便,并配備1KW增氧機一臺,在施肥培育浮游動物前10天,用600~800kg生石灰帶水清塘。池塘消毒后,施足底肥,底肥可選用發酵好的畜禽糞和青草等有機肥,按2kg/m2混合堆放于池塘一角,肥力減退時,可翻動底肥,也可視餌料生物密度多少而追施糞肥、豆漿。培育期間應定期加注新水,施用少量生石灰,以補充鈣肥、調節水質,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培育浮游動物的時間宜控制在匙吻鱘開口前7天左右進行,以保證輪蟲出現的高峰與匙吻鱘開口一致,盡量滿足吻鱘仔魚開口餌料的適口性。
2 仔魚培育
2.1 仔魚培育池
仔魚培育池為一傳統孵化缸,直徑0.6m、深度0.5m,缸口有一圈用80目篩絹布做成的防逃網。底部進水,上部溢排水。由于匙吻鱘仔魚器官尚未發育完全,不能作水平游泳,只能垂直游動,水流的頂托作用,可以減少仔魚的能量消耗。水流量的大小可根據仔魚的放養密度和魚體大小調節,流量控制在8~12 L/min范圍之內。
2.2 仔魚放養
5月受精卵運抵養殖場時,已全部孵出,其包裝袋內的水溫為24℃,經過3小時的水溫適應和“緩苗”過程,放入仔魚培育池,池水的水溫在仔魚培育期間穩定在21±2℃。放養密度開始時按5千尾/m2,逐步分稀,至仔魚培育結束時按2千尾/m2。
2.3 餌料投喂量及投喂次數
仔魚放入培育池幾小時后,經短暫的適應,即投喂市售的人工魚用微粒子餌料,規格為S1(粒徑≤250μm)、S2(粒徑≤480μm),投喂量按0.5g/千尾*天~1.0g/千尾*天,每天分10次投喂。仔魚培育期為1周左右,前3天投喂S1,輔以人工孵化的豐年蟲和80目分樣篩過濾的浮游動物(主要為輪蟲 ),后4天投喂S2,并輔以60目分樣篩過濾的浮游動物(主要為小型枝角類和橈足類),保證仔魚培育池生物活餌料不少于100個/ml為宜。
2.4 日常管理
由于仔魚放養密度較高,加之仔魚培育池餌料的密度較大,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和水質情況,隨時監測溶氧,用較細的吸管虹吸底部的糞便和殘餌是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3 幼魚培育
3.1 幼魚培育池
幼魚培育池為一圓形白盆,玻璃鋼質地,直徑1.6m,高0.5m,盆壁進水閥控制進水,中央為一直徑為30cm圓柱筒,圓柱筒上有防逃網罩,在盆底的圓柱筒基部連接一塑料軟管,用以排水和調節盆中水的高度,水的流量大小可隨幼魚密度和魚的規格,從10~15 L/min任意調節。沿盆壁進水,造成環形水流,糞便和殘餌在向心力作用下,可通過排水管排出,圓柱管上的防逃網罩的網目要逐漸變小,從開始時60目至結束時20目。
3.2 餌料投喂及日常管理
仔魚經7~10天的培育后,應轉至幼魚培育池,幼魚的放養密度從1000尾/m2逐漸分稀至500尾/m2。幼魚培育期為15天左右,在幼魚培育的前6天,用人工微粒子餌料,每2天更換微粒子餌料規格S3(粒徑≤750μm)~S5(粒徑≤1400μm),投喂量按1.5g/千尾.天~7.0g/千尾.天,分6次投喂,輔以40目分樣篩過濾的浮游動物,但數量就明顯少于仔魚培育期。在幼魚培育后期,完全用人工顆粒餌料,日投喂量按幼魚體重的8%~10%分6次投喂。投餌前關閉水閥,待池水靜止后,沿盆壁均勻緩慢投喂。
每天勤洗防逃網罩,保持進排水通暢,注意水溫及溶氧變化,及時用虹吸法吸去池底糞便、殘餌,防止水質惡化。觀察魚的活動及攝食情況,調整投喂量及餌料規格,及時分池,降低密度。
4 小結與討論
4.1 匙吻鱘剛孵出的仔魚,平均全長8.05mm,經過25天的飼養,平均全長達72.2 mm。放養4500尾,成活3700尾,成活率達82.2%。
4.2 匙吻鱘在卵黃囊消失之前,仔魚的食性屬被動吞食餌料的混合營養階段,餌料只有在其游動過程中被“碰到”才能被其攝食,因此保持仔魚培育池中高密度的餌料,增加了餌料與口裂的接觸頻率,尤其是人工微粒子餌料,先浮后沉的仿生特點,是仔魚開口馴食的關鍵一環,也是匙吻鱘仔幼魚集約化養殖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
4.3 匙吻鱘在缺乏食物、密度過大、光線過強等情況下,經常會互相咬尾,因此保證過量或充足的食物、控制合理的密度和較弱光照(散射光)的環境,可以避免匙吻鱘幼魚互殘咬尾現象發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4.4 用人工餌料培育匙吻鱘仔幼魚,每天可長2.89mm,其生長速度可達到美國本土的最好水平[2],這種較快的生長速度和較強的生態適應性以及食性易馴化等特點,使匙吻鱘完全依靠人工餌料養殖成為可能。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