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金絲鯰(商品名,體色金黃)為1992年廣西選育成功的革胡子鯰變異品種,經成果鑒定后,廣西區科委給予成果登記(登記號9224114),當年發成果公報(1992年第24期)。此后,廣西大量生產金絲鯰苗,銷往區內外。1993年,“革胡子鯰的變異品種(金絲鯰)的選育”項目,被授予廣西區科技進步3等獎。近10年來,外省陸續有研究金絲鯰生物學的報告,也有養殖情況的報道,但廣西研究金絲鯰的報告至今沒有公開發表。為了今后便于進一步研究和養殖金絲鯰,本文將追記其選育過程,綜述其生物學特性和養殖概況。
一、金絲鯰的選育
1987年5月17日,廣西玉林市東明水產養殖場人工繁殖革胡子鯰(Clarias Laze ra),催產雌魚24尾,平均體重600g,產卵約80萬粒。魚苗孵出后按常規方法在小水池中培育,獲得體長2.5~3.0cm的魚苗40萬尾,其中5尾體色金黃,養殖場特意將其選出,專池培育。隨后,玉林市東明水產養殖場場長梁光明邀水產專家周澤富、林崗、林家祥和何登權等組成研究小組,對其進行選育。1988年5月,5尾金黃色革胡子鯰體重已達1.0~1.5kg,其中雌魚2尾,雄魚3尾,將其作為親本繁殖,并根據其表型進行混合選擇,淘汰灰黑色或有黑斑的魚種,選留體色金黃色者,經4代混合選擇,于1991年繁殖魚苗100萬尾,魚體全為金黃色,養至成魚階段,體色不變,對當年養成的成魚進行了生物學測定,并將其與革胡子鯰進行生長對比試驗,同時請廣西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靳光琴進行染色體檢查、比較。成果鑒定后 ,在區內外推廣養殖。
二、金絲鯰的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體細長,頭部扁平,頭后部略圓,體后部側扁。無鱗。側線完全。口寬,橫裂,稍下位。觸須4對,其中以角須最長,末端超越胸鰭,鼻須及頜須稍短,均不達胸鰭。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前側位。背鰭、臀鰭均長,兩鰭后端在尾處上下相對。胸鰭小,具硬棘,其外緣為鋸齒狀。尾鰭圓扇形。全身金黃色,無斑點。在水泥池中飼養者,金黃色略呈粉紅。其可數性狀及比例性狀與革胡子鯰沒有明顯差異,如表1。
表1 金絲鯰與革胡子鯰形態比較
主要性狀 金絲鯰 革胡子鯰
可 背鰭條 67-71 67-74
數 臀鰭條 47-56 52-59
性 胸鰭條 1,9 1,9
狀 腹鰭條 6 5-6
須 4對 4對
比 尾鰭長為全長的百分比 11.3 11.5
例 眼間距為全長的百分比 11.0 9.0
性 頭長為全長的百分比 23.3 24.1
狀
其體長與體重相關以keys公式表示,與革胡子鯰比較如下。
金絲鯰:W=0.7321L2.8141
革胡子鯰:W=0.6622L2.7058
2.生長
在200m2的土池中,金絲鯰與革胡子鯰混養。以體長與體重的生長指標比較兩者的生 長情況。計算式為:
體長生長指標=(LgL2-LgL1)L1/0.4343(t1-t2)
體重生長指標=(LgL2-LgL1)W1/0.4343(t1-t2)
式中,L單位為cm;W單位為g,t為d。
混養結果,兩者沒有明顯差異,如表2
表2 金絲鯰與革胡子鯰同池飼養結果
種類 放 養 收 獲 體長 體重
數量平均體長平均體重 數量平均體長平均體重 生長 生長
(尾) (cm) (g) (尾) (cm) (g) 指標 指標
金絲鯰 600 7.55 3.96 544 17.6 44.3 0.3195 0.4781
革胡子鯰 600 7.77 3.83 534 16.4 31.4 0.2902 0.4029
3.染色體
靳光琴(1992)進行了金絲鯰與革胡子鯰染色體的比較分析,取兩種魚材料,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腎組織細胞在27℃恒溫、0.075KCl低滲處理,甲醇、冰醋酸固定,空氣干燥制片。兩種魚各取50個中期分裂相,統計染色體數目,并選取8個中期分裂相顯微照相和測量。按Laxen等提出的標準,進行染色體分類,其中,臂比1.0~1.7者為中部著絲粒染色體(m);1.7~3.0為亞中部著絲粒染色體(sm);3.7~7.0為亞端部著絲粒染色體(st);7.0~∞為端部著絲粒染色體(t)。分析結果,金絲鯰與革胡子鯰的染色體數目相同,即2n=56,但其染色體核型組型有差別,如表3、圖1、2。
表3 金絲鯰與革胡子鯰染色體核型組型
金絲鯰 革胡子鯰
m 7對 6對
sm 9對 8對
st 8對 10對
t 4對 4對
趙道全、陳杰(1998)進行了金絲鯰體色基因組合的研究。通過胡子鯰、金絲鯰的交互繁殖,根據子代表現型,初步認定金絲鯰體色基因是隱性基因的純合[1]。
三、金絲鯰的利用價值
1.食用價值
進行了金絲鯰和革胡子鯰魚體可食部份的比例測定,計算魚肉重占體重的百分比,結果金絲鯰為67.47%,革胡子鯰為69.7%,兩者無明顯差異。
取金絲鯰魚肉分析其營養成分,其含粗蛋白質18.56%,粗脂肪0.3%,粗灰分1.13%。鄧志端等曾報告革胡子鯰魚肉含粗蛋白質19.85%,粗脂肪1.87%[2]。以此為據比較兩種魚的營養成分,粗蛋白質沒有明顯差異,而粗脂肪有所差別,這可能與飼料有關。
用氨基酸分析儀測定了體重250~340g的革胡子鯰和同樣體重的金絲鯰魚肉的氨基酸,每種魚取5尾,采集體側魚肉絞碎并混和,再從中取樣。其結果如表所示,兩者沒有明顯區別。其中,4種鮮味氨基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總和,金絲鯰為27.23g/100g干物質;革胡子鯰為2659g/100g干物質。表明兩者的品味也沒有大的區別。
2.觀賞價值
金絲鯰體色金黃亮麗,在水泥池中飼養者,體色金黃而微紅,投給浮性餌料,即游出水面攝食,而后,又立即翻身返回下層,顯出其活潑動態,很能吸引游人,又因它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吞吃人工飼料,故很受垂釣愛好者的青睞。
表4 金絲鯰與革胡子鯰魚肉氨基酸分析結果*
氨基酸 革胡子鯰 金絲鯰
Asp(天門冬氨酸) 7.08 7.11
Thr(蘇氨酸) 3.25 3.16
Ser(絲氨酸) 2.93 2.86
Glu(谷氨酸) 10.46 10.57
Pro(脯氨酸) 2.76 2.87
Gly(甘氨酸) 4.54 4.66
Ala(丙氨酸) 4.51 4.89
Cys(胱氨酸) 0.73 0.66
Val(纈氨酸) 3.53 3.52
Met(蛋氨酸) 0.53 0.52
Ile(異亮氨酸) 3.04 3.14
Leu(亮氨酸) 6.08 6.15
Tyn(酪氨酸) 2.10 2.07
Phe(苯丙氨酸) 3.11 2.29
Lys(賴氨酸) 6.50 6.41
His(組氨酸) 1.67 1.66
Ang(精氨酸) 4.85 4.90
*注:g/100g干物質
四、金絲鯰養殖概況〖HT〗
1.分布
1992~1993年,玉林市生產的金絲鯰魚種,除供應本區各地市外,運銷湖北、北京、湖南、廣東等省,達百余萬尾。至近年,金絲鯰已在河南、河北、安徽、四川等省被作為養殖對象。
2.養殖方式
一般為水池養或塘養,也有用網箱飼養。鄭玉林等報道了安徽用小體積網箱養殖金絲鯰,1m3的網箱投放3.95g/尾的魚種390尾,養91d,收獲106.1kg(凈產104.6kg),日均增重3.17g,其投入產出比為1∶2.05[3]。劉俊強等報告河北省池塘養殖金絲鯰獲高產。在1333m2的池塘中放養1000尾,養105d,凈產達1250kg/667m2,純利2萬元/667m2[5]。
3.養殖技術
綜合各地報道[4、5、6],主要采取下列養殖技術措施。
(1)掌握好性成熟年齡,性成熟最快的為10月齡(四川)。繁殖季節4~11月。用PG或HCG催產,選擇鳳眼蓮或棕櫚皮等做魚巢,微流水孵化。
(2)投喂配合飼料,適當兼喂鮮活飼料。配合飼料以菜子餅為主,金絲鯰可以適應。
(3)注意防逃,塘堤應高出水面50~60cm,否則必須圍欄。
(4)掌握好適當的放養密度。魚塘專養為1~2萬尾/667m2,產量可達300~400kg/667m2;用6~10m2小池飼養,40~60尾/m2,產量為100kg/667m2;稻田實行壟稻溝魚,400~600尾/667m2,可產500~1000kg/667m2。
(5)金絲鯰對下列藥物常規濃度不敏感:漂白粉、硫酸銅、硫酸亞鐵,中草藥菖莆、苦楝樹葉。
五、討論
金絲鯰是革胡子鯰的變異品種,經4代選育而成,自1987年獲得5尾之后,逐年逐代選育,各代金黃色者所占的比例為:F150%,F268%,F399.8%,F4100%。本文報告的試驗結果表明,金絲鯰是自發突變(非人工誘導突變)造成染色體結構的變化,逐代繁殖,把金黃體色這一變異的特征傳遞給后代,試驗者及早地發現這種有育種價值的可遺傳的變異,并用相應的手段逐代選育后,這一外部特征得到加強和鞏固,從而形成一個新的養殖對象。
本研究獲得的金絲鯰源于1987年發現的5尾魚苗,以后繁殖有近親之弊,而其他養殖戶曾反映,在生產革胡子鯰魚苗中,也曾見金黃色者,但沒有引起注意,因此,如有可能,應另選育,取其與本研究獲得的金絲鯰配對繁殖,將有利保持其優良性狀。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