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3年3月至8月我們在文昌龍樓耶灣海水養殖場進行了高位池南美白對蝦與鯔魚混養試驗,經過132天的精心飼養管理,取得了理想的結果。現將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一)池塘條件
1.池塘 試驗池為一口舊高位池,全鋪黑色地膜,面積4.2畝,池深2.4米,蓄水深1.8~2.0米,池中央設排污口,池底不鋪砂,進水口處設置60目篩絹網過濾。另外,該場還配備蓄水池和養殖廢水處理溝,其中小蓄水池(2畝)用于蓄積淡水,大蓄水池(6畝)用于蓄積、沉淀、消毒海水。
2.水源與水質 水源一部分來自銅鼓嶺以東的自然海區(漲潮時才能抽水),另一部分來自養殖場旁邊的內灣。周邊無污染,水質清爽,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ph值8.0~8.4、鹽度31‰~33‰。
3.增氧設備 試驗池安裝水車式增氧機四臺,潛水式增氧機一臺,hal-250型水底管道式增氧機兩臺。
(二)放苗前的準備
1.清塘消毒 2003年3月3日開始清塘消毒,按每畝用含有效氯30%以上的漂白粉10千克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勻潑灑消毒 (含池底、壁及壁頂面等),3天后先將清塘水排干,接著用干凈海水均勻沖刷一次,再將水排干,讓蝦池曝曬一周。3月13日由蓄水池注水人試驗池至0.8米。
2肥水 3月17日開始肥水培養基礎餌料生物,先施經完全發酵腐熟的羊糞75千克,2天后施米糠8千克、利生素1千克 (兩者混合激活5小時后全池潑灑),3天后施復合肥1.5千克、尿素2千克、過磷酸鈣0.5千克,再過3天后施鮮雜魚漿6千克、肥水育藻劑0.5千克(以上均為畝單位用量),使池水呈黃綠色或黃褐色。
3.投放蝦苗與鯔魚苗標粗 3月27日自本省文昌某對蝦育苗場購進規格為0.8~1.0厘米、鹽度為22‰的南美白對蝦苗34萬尾,于當天傍晚投放試驗池(此前蝦苗經pck病毒檢測為陰性)。
該試驗所需的鯔魚苗來源于本省文昌市東部的自然海區,規格2~4厘米,數量2000余尾。鯔魚苗的標粗工作先在蓄水池的池邊設置小型網箱(規格為3米×1.5米×1米),然后將鯔魚苗放入網箱中飼養。飼料以投喂面粉加雞蛋為主,方法為每千克面粉加2個雞蛋用溫水攪拌成面粉團,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每1000尾魚苗投喂0.5千克面粉加1個雞蛋(投喂量隨魚苗規格加大而適當加大),將面粉團卷粘在竹竿的兩端(竹竿長為1.5米、直徑3~4厘米),讓其浮在水面上,供魚苗攝食。經45天的飼養標粗,鯔魚苗平均規格為6.2厘米、體重4.8克,數量為1800尾,于5月8日放入試驗池與南美白對蝦混養,混養密度為428尾/畝。
(三)飼養管理
1.水質調節 飼養前期以添加水為主,一般每隔3~5天加水一次,加水量為5~10厘米,將池水漸加至蝦池的最高水位(1.8~2.0米);中后期根據池水水質、蝦苗的生長等情況隨時換水,但每次換水量不超過15~20厘米,以維持蝦池水質環境的相對穩定。在飼養過程尤其是中后期,蝦池中央排污口排污以少量多次排放為原則,在確定排污的當天每隔3~5小時排污一次,排污時間長短應視從排污口排出來污水的顏色和氣味而定(前3~5分鐘水色特別墨黑且帶惡臭味)。
飼養前期白天輪流開動蝦池對角兩臺水車式增氧機 (兩、四輪式各一臺),夜間全部開動四臺水車式增氧機,中后期全天開動四臺水車式、兩臺hal-250型水底管道式、一臺潛水式增氧機,使養殖期間池水理化因子含量指標控制在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6~8.6、透明度30~50厘米、鹽度22‰~25‰、氨氮0.5毫克/升以下、亞硝酸鹽0.1毫克/升以下、水溫26~33.5℃以內。
2.飼料投喂 飼養全程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前期日投喂3~4次,以1.5~2小時吃完為宜,中后期日投喂4~5次,以1~1.5小時吃完為佳。日投喂量根據池水水質、蝦苗攝食及當日天氣等情況靈活掌握,前、中、后期日投喂量分別為蝦苗總體重的7%~8%、5%~6%、3%~4%。此外,在中后期還投喂10次鮮小雜魚(海水魚類),每次投喂量為50~100千克不等,具體做法:雜魚→清洗→消毒→清洗→切塊→投喂。
為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增強蝦苗的免疫力,飼養過程還定期在人工配合飼料中拌入保肝護肝、膽康素等藥物(前期:蝦用多維、免疫多糖、飼用復合酶、蝦康顆料、海藻誘食劑等;中后期:大蒜素、檸檬酸、魚肝油、蝦用多維、免疫多糖、飼用復合酶、海藻誘食劑等)。
3.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一是測記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等并觀察水色變化,判斷水質優劣,維持正常水位;二是檢查蝦苗攝食、游動等情況;三是檢查增氧機的運轉情況;四是檢查是否發生蝦病,力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五是每隔10天隨機抽樣20~30尾蝦苗進行生物學測定,以便掌握蝦苗的生長速度、存活率,確定飼料投喂量。
4.預防蝦病 堅持以防為主的原則,在整個飼養過程中根據蝦池的水質情況使用微生物制劑中草藥(如利生素、魚蝦可樂、bzt、保得粉、凈水3號、對蝦病毒靈、抗毒嘉等)。除飼養前期在未混養鯔魚之前有極少量蝦苗發現紅體病外,中后期飼養階段蝦苗基本無異常情況。此外,每隔15天隨機抽樣10尾蝦苗用pcr進行一次病毒檢測。
5.養殖廢水處理 將養殖廢水集中排放到中心處理溝,先用漂白粉等藥物進行消毒處理,經沉淀過濾然后才排出,這樣可以避免因養殖廢水直接排出對該海區以及周邊環境而造成污染。
二、試驗結果
2003年8月7日起捕,共收獲成蝦3925千克,平均畝產934千克,商品規格52尾/千克,實現產值15.3萬元,平均畝產值3.64萬元,實現利潤7.01萬元,平均畝利潤1.67萬元;鯔魚捕獲量為324千克,共1620尾,商品規格5尾/千克,實現產值2637元。
三、小結與體會
1.根據不同養殖生物之間的共生互利原理,在全鋪地膜(底部不鋪砂)式的高位池中進行鯔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所得試驗數據顯示是可行的。養殖對蝦池中搭配鯔魚,不僅有效地利用水體的浮游生物,抑制有害藻類的過度繁殖及起到清道夫的作用,而且還能吞食對蝦殘餌、腐屑和細菌等,對凈化蝦池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
2.鯔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的密度宜控制在每畝300~400尾,平均規格為6~7厘米(放養鯔魚苗時南美白對蝦體長應有6厘米)。若放養鯔魚數量過多、規格過大、時間過早會與對蝦搶食,這樣不僅影響對蝦生長,而且還會造成飼料系數上升,生產成本增加。
3.由于該場淡水來源比較困難,在整個試驗過程中蝦池的鹽度都處在22‰~26‰之間,給試驗管理工作增加了幾分麻煩,但在此鹽度條件下飼養的商品蝦,蝦體肌肉結實,口感好,近似天然原味。另外,與在鹽度15‰以下的水質環境中飼養同種商品蝦相比較(規格大小一樣),每千克尾數要少5~6尾。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