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白身紅環癥:
白身紅環癥是泥鰍在捕捉后長時間蓄養所致。病鰍身體和鰭呈灰白色,同時身體上出現紅色環紋。
防治:發現此病應及時把泥鰍放養在池塘里,放養前用5毫克/千克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或放養后按1米3水體用0.2克-0.3克孔雀石綠的比例全池潑灑消毒。
氣泡病:
氣泡病是由于水中氧氣或其它氣體過多,泥鰍吞氣而引起的。病鰍腸中充氣,尾部向上,頭部向下,在水面掙扎打轉游動。
防治:池中腐殖質不宜過多。發現該病后每畝用4千克-6千克食鹽全池潑灑;也可立即注入新水或黃泥漿水,讓鰍在新水中逐漸排出氣泡。
曲骨病和赤皮病:
曲骨病又稱彎體病,是由于營養及環境不良引起的。病鰍身體發生彎曲,嚴重時引起死亡。
防治:發病時要經常換水,改良水質。平時加強飼養管理,多投喂些含鈣多、營養豐富的餌料。
赤皮病對泥鰍的危害最大。用網牽捕、長途運輸等擦傷鰍體或水質惡化,易誘發此病。病鰍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并爛掉。
防治:1米3水體可以溶解20克呋喃奈斯,藥浴15分-20分;或用0.04%(藥物占鰍體的比重)的呋喃奈斯拌入餌料連續喂3天,效果較顯著,也可用痢特靈或漂白粉全池潑灑(1米3養殖水體用藥1克),也有較好的療效。
腐鰭病:
腐鰭病是因為鰍體受傷感染短桿菌而引起的。其癥狀是背鰭附近的肌肉腐爛,嚴重的鰭條脫落,肌肉外露,鰍體兩側從頭部至尾部浮腫。發病部位肌肉發炎,并有紅斑。患病泥鰍不攝食,直至死亡,該病對泥鰍的發病率較高,危害較大。主要流行在夏季。
防治:主要是避免鰍體受傷,一旦發病,病鰍可用10毫克/千克的四環素溶液浸洗24小時。
寄生蟲病:
鰍苗飼養階段常見的寄生蟲主要有車輪蟲、舌杯蟲、三代蟲等。它們寄生在鰍苗鰓上或受傷的魚體部位。被寄生的鰍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嚴重時可致死亡。
防治:魚塘在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發現此種病,按1米3水體用0.5克硫酸銅和0.2克硫酸亞鐵的比例對水全池潑灑,或按1米3水體用0.5克晶體敵百蟲的比例全池潑灑.
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幾種水生霉菌寄生在鰍體身上的結果,因為它長在泥鰍的皮膚上,所以又叫膚霉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尤以隆冬、早春最為流行,常常造成鰍卵或成鰍大死亡。
患水霉病的泥鰍最初表現急躁不安,隨著病菌情加重,逐漸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數日后死亡。本病在魚卵孵化時也感染魚卵,使魚卵呈絨球狀,不能孵化。這種病菌是通過傷口侵入后引泥鰍發病。因此,在拉網和運魚時要慎重操作,不要把魚體弄傷。
防治:鰍苗、鰍種及鰍卵均可用6毫克/千克-7毫克/千克濃度的孔雀石綠浸洗5分-10分,或用4%的食鹽溶液加4%的小蘇打溶液浸洗10分-30分。
泥鰍的敵害防治:
泥鰍的敵害很多,如蛙類與蝌蚪、水生昆蟲及其幼蟲、鳥類以及肉食性魚類(如鯰魚、鱖魚、鱸魚)等。另外,農藥及公害物等也危害泥鰍。防治方法如下:①池邊除盡雜草,并設防護網,以防蛙類侵入,如發現蛙類應及時捕捉,蛙卵要撈掉。②入水口須加尼龍網,防止野雜魚侵入。③在距池水面1米高處設網目較粗的網,防止鳥類侵入。④防止污染水或公害物流入池內。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