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日,由州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景洪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景洪市嘎灑鎮農技推廣中心協作,共同承擔的《西雙版納州珍稀經濟魚類叉尾鲇馴養繁殖及推廣》項目通過州級專家組驗收。
叉尾鲇,學名:Wallago attu ( bloch et schneider ),傣家人俗稱“鲅豪”,在我國僅分布在瀾滄江下游,其個體較大,肉質香甜,經濟價值高,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零售價在40—50元/公斤左右。長期以來,由于只能依靠江河捕撈,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00年開始,我州水產技術部門先后從瀾滄江捕撈、向漁民收購了原種后備親魚500尾,經過多年的人工馴養繁殖試驗、摸索,于2003年5月26日繁殖出第一批叉尾鲇魚苗,現已成功地完成了叉尾鲇的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具備了年產100萬尾的生產能力。
去年7月至今年6月,承擔項目技術單位在景洪市實施108畝池塘混養示范,共放叉尾鲇苗2160尾。經過10個月的養殖,叉尾鲇個體平均體長從15.4厘米長至57厘米,平均體重從55.1克增重至2420克;總產量為3920.4公斤。每畝池塘混養叉尾鲇20尾,產商品叉尾鲇36.3公斤,畝均增收848.89元。
通過該項目實施,108畝池塘混養試驗獲得成功,不但為保護瀾滄江魚類資源,實施人工放流提供苗種,同時還為這一經濟價值較高魚類開發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通過10個月養殖,108畝混養試驗池塘與未投放叉尾鲇養殖同類池塘相比較,每畝增收848.89元,新增利潤9.17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1.61,將成為我州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