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1月5日,在長春市圈樓大型花鳥魚蟲市場一樓大廳內,記者看到了十分熱鬧的景象,來選購花鳥魚蟲的顧客絡繹不絕,成了一道耐人尋味的風景。
在長春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光顧花鳥魚蟲市場。人們不禁要問:昔日“門前冷落”的花鳥魚蟲市場為何日漸升溫?
“送雞鴨不如送鮮花”
最近幾年,鮮花作為高雅禮物“登堂入室”的機會越來越多。鮮花不僅僅局限于一些像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圣誕節這樣的西方節日,即便是春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鮮花也開始取代煙酒糖茶的位置進入普通百姓家庭。節日如此,生日亦如此。
在圈樓花鳥魚市場,張先生告訴記者,11月6日是他妻子的生日,他的妻子喜歡在家養花、養鳥,正巧她過生日,他想給她一個驚喜。記者又隨機采訪了幾位顧客,他們有的是把鮮花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朋友,有的是拿著鮮花去看望病人。
家住南關區的鄭大娘說,國慶節時,她的侄子送來一盆杜鵑,杜鵑的花期長,一開就是一季,開得滿盆都是,看了就讓人喜歡。
身為白領的王小姐說,她比較喜歡買花送人,一是顯得有品位,另外花有花名、花語,每種花都有它所代表的獨特意義,不需要太多語言上的表達,一束鮮花就會把所有的祝福傳遞出去。
不只是鮮花,一些人還愿意把外形比較氣派的魚缸和品種比較名貴的魚送給做生意的親戚或朋友,希望給對方帶來好運,以表達特定的祝愿。
“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在以往人們的觀念里,花鳥魚蟲是“貴族”專用品,是“王謝堂前燕”。近幾年,隨著長春市經濟水平的提高,長春市居民特別是老人在閑暇時間侍養花鳥魚蟲有了更多條件和可能。
記者在調查時發現,長春市的花鳥魚蟲休閑消費開始呈現出日漸熱鬧繁榮的勢頭,“王謝堂前燕”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些日子搬到紅旗街的趙女士剛剛退休。她告訴記者,房子大了,時間多了,原來的鄰居住得遠,現在的鄰居還不太熟,一時沒事可做。想來想去,她決定養花養魚。記者在她家看到,大魚缸就有兩個,而花盆就更多了,足有十幾個,而且每盆的品種各不相同,趙女士每天侍弄它們就像養育孩子一樣的精心。
與趙女士的情況不同,馮先生剛滿40歲,在單位也算是中堅力量,平時工作非常忙,雙休日想放松一下,又沒有其他愛好,所以他是花鳥魚蟲市場的常客。他每年用于這方面的花費大約在2000元左右,有的自己養,有的送了人。據了解,像馮先生這樣的人在長春市正在逐漸增多。
花鳥魚蟲正在形成產業
過去,長春市的花鳥魚蟲市場只是由零星的經營攤點組成的,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規范的市場管理,經營的品種也不上檔次。近幾年,在長春市先后出現了幾家室內“花鳥魚蟲交易市場”,經營狀況也有很大改觀。
記者在青怡坊花鳥魚蟲市場看到,商場內不僅有品種繁多的花鳥魚蟲,還有浪木、刀畫和各種民間藝術品。該中心總經理戴景新向記者介紹,在一些餐飲娛樂場所或是尋常人家,人們也開始喜歡用精美的魚缸和鳥籠、漂亮的魚鳥來裝點門面或家居。在大型社會和居家活動中花鳥也派上了用場。長春市實驗小學還把生物課堂搬到了花鳥魚市場,得到了學生及學生家長們的歡迎。
據吉林大學王教授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人們親近自然的需要會越來越強烈,經營園林和營造家庭綠色空間都是人們親近自然的表現。我省花卉資源也可稱得上豐富,如長白山野生花卉,在通化市已有成規模的生產基地,長春的君子蘭已成為傳統的消費對象。以后,長春市應在鮮花產業化、高品位上做文章,形成具有長春市特色的花卉基地。
長春市農安、九臺等地已有部分農民專門種植鮮花,雖然還沒有形成規模,但鮮花產業的雛形已日漸顯現。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