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肝油一些名優魚類在外形上極為相似,使廣大養殖戶難以辨別。現將目前名優魚類易混品種的識別方法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一、黃顙魚、長須黃顙魚、瓦氏黃顙魚、光澤黃顙魚
這四種魚中黃顙魚、長須黃顙魚的胸鰭硬刺前后緣均具有明顯的鋸齒,黃顙魚體短粗壯,體長通常為體高的4.2倍以下,背鰭前距大于體長的1/3;長須黃顙魚體較長略細,體長通常為體高的4.6倍以上,背鰭前距小于體長的1/3;而瓦氏黃顙魚、光澤黃顙魚胸鰭硬刺前緣光滑,后緣有強鋸齒;瓦氏黃顙魚的頭頂披皮膜,須較長,上頜須末端后伸可達胸鰭起點,光澤黃顙魚頭頂大部裸露,須較短,上頜須末端稍起過眼后緣。
二、南方大口鯰、鲇、胡子鯰胡子鯰背魚鰭和臀鰭均很長,向后延至尾鰭,有須四對,其中鼻須1對、口角須1對、頦須2對。鲇(有的地方稱土鯰)和南方大口鯰背鰭均很短小,其識別方法為:南方大口鯰口裂大,末端至少與眼球中部相對,其胸鰭硬刺前緣較光滑,無明顯鋸齒,尾鰭上葉明顯長于下葉,背部和體側色彩均勻,背部無斑紋,幼魚頭部腹面有黑色斑點;成體有口須2對,體長為10~15厘米的幼魚存在第二對下頜須;通常3~4齡,3千克以上才達性成熟,成熟卵呈油黃色。鲇口裂小,末端只與眼球前緣相對,胸鰭硬刺前緣有明顯鋸齒,尾鰭上下葉之間有凹陷,上下葉等長,保持對稱,背部和體側具深淺交替的色彩及不規則的云狀斑;有須2對,口角須較長,頦須較短;1~2齡75克左右即性成熟,成熟卵呈草綠色。
三、烏鱧、斑鱧、月鱧這三種魚中月鱧因沒有腹鰭而很容易辨認。烏鱧體較長,頭背部呈“七星”狀,側線鱗數63~69個;而斑鱧體較短,頭背部呈“一八八”狀,側線鱗58~60個。
四、鱖、大眼鱖鱖魚種類較多,共3屬10種,最常見的為鱖(翹嘴鱖)和大眼鱖兩種。其區分方法如下:1.眼睛的大小不同鱖的眼睛較小,大眼鱖的眼睛較大;2.上頜骨延伸的位置不同鱖的上頜骨延伸達眼后緣之后的下方,而大眼鱖的上頜骨僅伸達眼后緣之前的下方;3.生長速度不同在同等條件下鱖的生長速度比大眼鱖快4倍多。但要注意的是,兩種魚在苗種階段的生長速度相差無幾。
五、日本鰻、歐洲鰻、美洲鰻、澳洲鰻四種鰻魚可以采用藥檢的方法加以識別,用丁烯磷溶液0.46克/立方米浸泡,日本鰻1小時內不會死亡,其他均死亡。也可用“歐青天”檢驗,測量24小時致死濃度,日本鰻6克/立方米,歐洲鰻0.4/克立方米。
六、西伯利亞鱘、施氏鱘、達氏鱘、中華鱘、裸腹鱘、小體鱘、密蘇里鏟鱘、密西西比鏟鱘、長江白鱘、匙吻白鱘。
西伯利亞鱘體具5行骨板,有吻須4根,頭上具噴水孔,口裂小,不達頭側,鰓蓋膜不相連,吻背具有骨板,須呈圓柱形,且體側骨板少于58;下唇中央中斷;施氏鱘下唇完整,背鰭條少于40;達氏鱘背鰭條多于40,鰓耙呈三角形薄片狀,排列緊密,幼魚皮膚粗糙;中華鱘鰓耙呈短柱狀,排列稀疏,幼魚皮膚光滑;裸腹鱘體側骨板多于58;下唇完整;小體鱘下唇中央中斷;鰉口裂大,有時達頭側,鰓蓋膜相連,吻背具軟骨,須側扁;密蘇里鏟鱘無噴水孔,腹部裸露,背鰭在37條以上,臀鰭條24以下;密西西比鏟鱘腹部具小皮板,背鰭36條以上,臀鰭條23以下;長江白鱘體裸露,僅尾鰭上葉具棘狀硬鱗,吻須2根,口可伸縮,吻為圓錐形呈劍狀;匙吻白鱘口不能伸縮,吻平扁。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