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鱔魚室內靜水無土生態養殖的特點
鱔魚室內靜水無土生態養殖,不同于室外養殖,室溫比較穩定,日溫差小,鱔魚越夏和越冬相對容易。鱔池面積一般為6-10米²,水位較淺(0.06-0.08米),鱔池外壁高25-30厘米,只需設置排水口,無進水口和溢水口,鱔魚容易馴化攝食。另外,室內養殖比較安全,容易防盜。
該模式的缺點是室內光線差,水草生長不好,水質不易調控,要求勤換水。鱔魚生長速度低于室外,生產成本偏高,鱔魚易患細菌性爛尾病和赤皮病。
二、魚巢設置
設置魚巢對于鱔魚生態養殖有重要作用。我們的試驗表明:室內靜水無土養殖鱔魚設置魚巢比不設置魚巢鱔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快,餌料系數低。引進野生苗種進行養殖時,這點比較明顯(特別是投放苗種一個月內)。
另外,我們多次將鱔魚標志后放入室.內無土養殖,投入少量PVC管,結果發現,鱔魚對魚巢的獨占性不強,大小魚進進出出,很少發生撕咬現象,在魚巢設置中要利用這種特征。
野生鱔魚魚巢是泥和石隙,人工養殖鱔魚魚巢是各種管子、竹筒、磚隙、水草等。由于鱔魚有一定的群聚性,魚巢面積不可太小。魚巢設置的原則是:便于鱔魚自由進出,內部黑暗無光,有足夠的空間。水草以水花生較好。
三、泥鰍與蟾蜍的放養
多數養殖戶在鱔魚池中放泥鰍,鱔鰍比例一般為10-20:1,但究竟是數量比還是重量比,許多資料介紹不一致。鱔魚攝食量(干重)一般為其體重的1%-2%,鱔放養密度一般不超過3千克/米²,放養泥鰍不宜超過0.3千克/米²。要注意的是,泥鰍宜在鱔魚馴化攝配合飼料后放養,方可發揮泥鰍吃食鱔魚糞便、防止鱔魚“發燒”的作用。
放養蟾蜍對防止鱔魚梅花斑病有特效。每小池一般放1-2只即可。由于室內無土養殖池較淺,蟾蜍容易跑出,一定要用線栓住。
四、日常管理
1、水質調控
室內靜水無土生態養殖鱔魚的水質比室外要求高。要保持水質清新,鱔池水體的pH、透明度、溶氧、氨氮、溫度、亞硝酸鹽等生態因子要適宜。
每10-15天用生石灰10克/米²或漂白粉1克/米³全池潑灑交叉消毒。北方水質偏堿,使用漂白粉的次數可少一些;南方水質偏酸,使用生石灰的次數可多些。
夏季一般3-4天換一次水,春、秋季7天一次,且每次換水要徹底。若室內光線好或有人工光照,水草生長較好,換水次數可減少,但要注意經常補水,水深不宜超過0.1米。在換水時,要控制進水與池內水溫差。
2、飼養管理
鱔種投放7-10天后,馴化鱔魚吃食配合飼料(飼料軟濕成團或用絞肉機絞成條狀),吃食正常后,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和定量,使鱔魚形成集群攝食的習慣。每天還要清潔食臺,以免敗壞水質。
3、病蟲防治
室內靜水無土生態養殖鱔魚,池內生物多樣性低,中間宿主少,寄生蟲蟲卵和幼體不易滯留水體。因此,寄生蟲危害不如其它養殖模式嚴重。常見的病害為細菌性爛尾病、赤皮病和神經紊亂病等。這里著重介紹赤皮病和神經紊亂病的防治方法。
赤皮病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是目前鱔魚養殖中較為嚴重的病害,大小鱔魚均可患此病,多為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細菌入侵引起。癥狀:體表發炎充血,食欲下降,活動減少,嚴重時全身發紅,粘液脫落,肛門紅腫,一般與腸炎病和爛尾病并發,發病一周左右死亡。目前,此病治療比較困難,主要以預防為主,如在飼料內拌土霉素、磺胺等;池水浸漚楓樹葉、蓖麻葉;池水定期交叉清毒;嚴格篩選魚種并及時用藥物處理。發病時,用2克/米³五倍子煎水全池潑灑2-3天或用生石灰和魚康泰潑灑,有一定效果。
神經紊亂癥 此病是近幾年發現的鱔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其病因有待研究。病狀:鱔體扭曲似彈簧,受驚時狂竄或打轉。體表無明顯異常,嘴角顏色變淺或發黃,早期尚吃食,病程長短不一,長者可達1月之久。防治方法:早期尚吃食時補充維生素及優質飼料;及時藥物處理,防止進一步感染并發其它病;設置好魚巢,減少光和其它的人為干擾刺激等。(摘自內陸水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