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斑點叉尾鮰也被稱為斑鮰和溝鯰,屬于鲇形目,鮰科魚類。我國于1984年從美國引進后,因為這種魚具有生長速度比較快、肉質細嫩、銷售價格比較高的特點,受到了廣大消費者和水產養殖業者的歡迎。但是,近年來斑鮰的各種疾病發生與流行,對斑鮰養殖生產的威脅正在日益增加。筆者收集國內外關于斑鮰疾病與防治對策的材料并整理成此文,旨在為我國水產養殖業者有效地防治斑鮰的各種疾病提供幫助。
一、病毒性疾病
斑鮰皰疹病毒病
引起這種疾病的病原為斑鮰皰疹病毒,該病毒屬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病毒有囊膜,對乙醚、氯仿、酸、熱敏感,在甘油中失去感染力。在25℃的池水中病毒能生存2天,在池底淤泥中會迅速失活。細胞培養病毒的適宜溫度為25-30℃。
患這種疾病的病魚一般都具有皮膚及鰭條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淡黃色,鰓絲蒼白或出血,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病魚頭朝上垂直懸于水中,或呈旋轉游動,解剖檢查,肌肉、肝、腎、脾等組織有出血區,脾臟往往色淺呈紅色、腫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腸灰白色無食物等病理狀態。
該病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最先發現其流行。在我國大多數養殖斑鮰的地區都曾受到過這種疾病的危害。自然發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斑鮰魚苗和魚種,3-4月齡的斑鮰也可發此疾病。當飼養水溫在25-30℃時呈現疾病流行高峰,病程比較短,大約3-7天,死亡率可以達到90%以上。在水溫20-25℃時,發病與死亡率均趨于下降,有研究者的觀察結果證明,當飼養水溫為19℃時,由此病導致斑鮰的死亡率最高可以達到14%,而當水溫在15℃以下時,病魚的癥狀就不明顯,出無死亡現象發生。該病毒主要通過魚體接觸和疫水而發生水平傳播,帶毒成魚是其傳染源;同時,現在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這種病毒還可以經受精卵而發生所謂的垂直傳播。
對于斑鮰的這種疾病可以根據病魚規格、癥狀、病變和流行季節的特點做出初步診斷。將病魚臟器與肌肉做成除菌勻漿液,經注射途徑接種健康魚種可使之發病死亡;或者將該液接種敏感細胞,接種后2天左右出現細胞病變效應(CPE)者、或者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CCHV粒子,就可以對該疾病作為準確診斷。
對這種疾病目前尚無漁用藥物進行有效的治療,主要依靠預防措施,如:①引進魚苗和魚種時嚴格實施檢疫,避免引進帶有病毒的斑鮰;②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飼養水質,控制斑鮰苗種的放養密度,在網箱中飼養成魚的放養密度一般應不高于15尾/立方米;③在水溫比較高時,不要拉網作業,不要運輸魚種等。
根據筆者的經驗,預防斑鮰皰疹病毒病最好是能采用免疫接種的方法。這里介紹一例利用土法免疫接種預防斑鮰皰疹病毒病的方法與效果。2001年,湖北仙桃市的五湖漁場在泛水湖中共設置了528個3米×4米×2米網箱,每個箱放養體重為25-50克的斑鮰魚種1500尾,或者體重為250-500克斑鮰大魚種800尾。2001年3月,由于網箱的整排遷移,對斑鮰造成強烈的應激性刺激,導致了飼養斑鮰的疾病暴發。
為了控制疾病的危害,養殖人員先后采用濃度為4毫升/升的福爾馬林浸泡2小時,用濃度為1克/立方米的強氯精潑灑;用添加量為60克/千克魚體重的“三黃”合劑制成藥餌投喂(比例為大黃、黃芩、黃柏=7:2:1)等各種方法治療疾病,但是均未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不斷發展。
經過對病魚的詳細檢查,確認其為斑鮰皰疹病毒病。在此基礎上制備并注射接種土法免疫疫苗,過程與效果如下:
(1)從飼養網箱中收集具有明顯疾病癥狀的斑鮰,取出肝、脾、腎及心臟等內臟,稱重后,加入5倍的無菌生理鹽水。用組織搗碎機搗碎后,以3000轉/分鐘冷凍離心機離心30分鐘,取上清液,加入福爾馬林至終濃度達到0.5%,搖勻后放入37℃的恒溫水中孵育72小時滅活,將滅活后組織液注射數尾健康斑鮰,作安全和效力試驗,確認已經滅活后的組織液即為土法組織漿疫苗。制成后的疫苗用容量為500毫升玻璃瓶分裝,置于4℃冰箱中保存備用。
(2)采用對胸鰭基部注射免疫接種法,接種量視魚體大小而定,對體重為25-50克的每尾斑鮰魚種注射0.15毫升;體重為50-250克的每尾魚種則注射0.25毫升,對體重為250克以上每尾魚種注射0.35毫升。
(3)對免疫接種效果的跟蹤調查結果證明,土法疫苗接種能成功地預防斑鮰皰疹病毒病。養殖戶陳華有48個網箱,2000年12月投放入斑鮰魚種共4萬尾,于2001年3月8日(斑鮰皰疹病毒病發病前夕),全部實施注射免疫接種土法疫苗。2001年12月共收獲成魚36500尾,成活率達到91.2%。而與其相鄰的養殖戶陳小勤有網箱24個,2000年12月投放同一來源相同規格的斑鮰魚種2萬尾,飼養方法與所飼喂的飼料均完全相同,只是因故未注射土法疫苗,結果是在飼養期間發生了斑鮰皰疹病毒病并引起大量死亡,至2001年12月20日,共收獲成魚4400尾,成活率僅為22%。
此外,各按100毫克/千克魚體重的用藥量在飼料中拌病毒靈和維生素C做成藥餌,連續投喂10-12天,實踐證明對控制疾病有一定效果;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抽冷水入池,使飼養池水溫降至20℃以下,可減少患病魚體的死亡數量。
二、細菌性疾病
1.出血性敗血癥
該病電被稱為出血性腐敗病。引起這種疾病的致病菌為嗜水氣單胞菌。患病斑鮰在水中呈呆滯的抽搐狀游動,停止攝食,體表有圓形稀疏的潰瘍,腹部腫脹,眼球突出,體腔充滿帶血的液體,腎臟變軟、腫大,肝臟灰白帶有小的出血點,后腸及肛門常有出血癥狀,腸內充滿帶血的或淡紅色的粘液。此病多發于春季和初夏,主要危害成魚,魚種也可發此病。
根據癥狀和流行情況作出初步診斷,作出確診時應分離和鑒定病原菌,或者采用血清學試驗對病原菌作出快速鑒定。
在發病季節用0.3毫克/升穩定性二氧化氯(含量在6.6%以上)全池潑灑,每隔1周左右施藥1次,對該疾病的發生進行預防。
對已經發病的魚按25毫克/千克魚體重的用藥量,將鹽酸土霉素拌在飼料中,連續投喂5-7天;按25毫克/千克魚體重的用藥量,將煙酸諾氟沙星拌和在飼料中,連續投喂5-7天。在制作藥餌時,添加適量的維生素C可以增強療效,用量為150-300毫克/千克飼料。
對于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水產動物疾病,我國已經成功地研制出滅活細菌菌苗,可以采用注射或者浸泡的方式,接種菌苗達到預防這種疾病發生的目的。
2.斑鮰愛德華菌病
該病也稱為斑鮰腸道敗血癥。病原菌為叉尾鮰愛德華菌,各種規格的斑鮰均可受該菌感染,發病多在春、秋季,夏季和冬季也偶有發生。當放養密度過高、飼養池中有機物質和底泥過多、飼養設施不適均可誘發該病,導致斑鮰大量死亡。ESC是一種急性敗血癥,病情發展快,通常的發病適宜水溫在22-28℃。但是,在這個水溫范圍之外也可能發病,只不過病程發展得稍慢一些。E.ictaluri主要在魚體內生長繁殖,在水中存活時間短,僅能存活1周左右,但是在池底淤泥中可存活95天以上。
斑鮰的ESC癥狀表現如下,患病早期,病魚食欲減退,嚴重時呈“吊水”狀,即頭朝水面,尾垂,當受到刺激時,作螺旋狀快速翻轉或不規則游動,這是瀕死征兆。急性感染的病魚,體表出血,尤以頭部的頜、眼眶周緣、腹部、體側或鰭基部為甚,隨著病情的發展,體側表皮損傷將形成小潰瘍,眼睛突出,鰓片灰白、混濁、腫大。慢性感染顯著癥狀是位于兩眼之間的頭顱頂中部被腐蝕成一個洞。病魚變化主要是有血樣或清水樣腹水;脂肪組織、肝、腸、肌、體腔壁有紫斑樣出血,腎、肝和脾臟腫大,脾呈深紅色,肝組織有白色壞死灶。從患病或將要死的魚體中分離致病菌,以血漿瓊脂在30℃下純培養24小時后,可以分辨出這種菌。這種致病菌的主要理化特性如下:為G-,細胞色素氧化酶陰性,在葡萄糖O/F培養基中可以發酵產氣,在30℃三糖鐵培養基中不產生硫化氫和吲哚,在25℃下可以活動,而在37℃下失去活動性。幾乎所有的E.ictaluri都具有血清學的同源性,因此,一些血清學的手段,如熒光抗體和免疫酶技術均可以用于ESC的診斷。
對于這種可以在魚類白細胞內寄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依靠預防,要從清除各種發病誘因入手,如清除飼養池塘淤泥,徹底消毒,控制放養密度、防止魚體受傷等。其次,在發病季節,要定期用穩定性二氧化氯(濃度為0.3毫克/升)、強氯精(用藥濃度0.4毫克/升)或漂白粉(濃度為1毫克/升)全池潑灑,以消滅由帶菌魚體釋放到水體中的致病菌。
對于已經出現病癥的魚體,按每60毫克/千克魚體的用藥量,在飼料中添加鹽酸土霉素或者按30克/千克魚體重的用藥量,在飼料中添加煙酸諾氟沙星,制作成藥餌投喂,連續投喂5~7天為1個療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