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史氏鱘原產于黑龍江流域,其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尤其是魚卵加工成的黑魚子醬,素有“黑珍珠”之稱,因此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飼養潛力。據科學實驗證明,史氏鱘南移養殖,利用廣東優越的氣候條件、優良的水質、豐富的生物餌料促進其快速生長,巳開發出一個優良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據有關報道,在廣東史氏鱘苗種經過6個月的飼養,最大個體重可達782克,均重507克。
養殖條件
養殖池一般為水泥池,可在原歐饅養殖設施基礎上進行改建。規格一般在25—250平方米之間,池深1米,每口池設增氧機一部。水源為經沙濾的無污染河水,水質清新。
放養措施
放養前徹底清洗水泥池后,用每立方水放30克高錳酸鉀濃度的溶液消毒,消毒后需再清洗一次,2天后放入史氏鱘苗種,放養密度約9尾/平方米。放養的當天要對魚體及水體進行消毒。
養殖技術
1、餌料與投喂:
個體生長到10—12厘米之前以投喂紅蟲為主,之后用配合餌料進行攝食習性的轉化,直到能攝食配合餌料為止。餌料投喂采用定質、定量、定時的原則。紅蟲經過漂洗后用鹽加抗菌藥物進行嚴格消毒,以防病從口入。配合餌料顆粒大小應適口,營養要全面,講究合理配比,并添加一些能促進生長和提高抗病力的營養劑。依魚體重按一定的投餌率投喂:魚體重5—22克,投餌率為4—1O%(配合餌料);魚體重200—1000克,投餌率為2.5—4%,以15分鐘內吃完為宜。活餌每天投喂6—8次,配合餌料每天投喂3—4次,要做到定時,不可隨意改變投喂時間。
2、日常管理
每天換水一次,換水量依魚體大小及季節變化而定,一般為50%—100%,保持水質清新。也可用微流水養殖,日換水量為100%—300%,水中溶氧量要維持在5毫克以上。隔天清洗水泥池一次,每天測量水溫,定期測定水質理化因子,并做好記錄。平時要認真巡池觀察,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疾病防治
史氏鱘體重在達到150克以前要防止爆發性疾病的發生,特別要注意由氣單胞菌引起的出血病,該病有極強的傳染性,發病迅猛,死亡率高,所以要重視預防工作。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氨、映喃唑酮等藥物進行消毒,并在飼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藥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力的添加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注意問題
1、水溫是影響史氏鱘生長速度的關鍵。根據養殖實踐觀察,史氏鱘的適宜生長水溫為18—22℃,廣東夏季水溫較高,所以夏季養殖地要架設遮蔭設施,避免陽光直射,必要時用流水養殖。
2、餌料轉化期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苗種在餌料轉化時,由干餌料的形態、口感及營養組成發生了變化,苗種不甚適應,生長速度明顯下降,成活率也較低。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