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編者按:最近本版收到多封讀者來信,他們表示希望通過本報了解泥鰍的養殖技術。泥鰍個體雖小,但肉質細嫩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亦為我國廣大農村淡水養殖的優質品種。為了讓讀者可以選擇更多的品種養殖,本期特編發了兩篇關于泥鰍養殖技術的稿件,愿諸位有所收益。
泥鰍成魚養殖是將越冬后的魚種,從體長5—6厘米,養到體重10克以上的商品魚。養泥鰍可采用池塘養殖和稻田養殖兩種方法。
一、池塘養殖 成魚塘以面積1·5—3·0畝、水深50—60厘米為宜。放養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水面施放有機肥50公斤,用以培養浮游生物。
魚種放養量按每平方米放養5—6厘米的魚種40—50尾,并混養少量鳙魚以控制浮游生物的過度繁殖。放種后次日即開始投餌,日投餌量為魚總體重的5%。飼料包括米糠、豆餅、蠶蛹粉、花生麩以及顆粒飼料等,每天投餌兩次。以后隨著魚的生長,要適當加深池水。夏季高溫時,可在池邊搭設遮陽棚。當泥鰍頻繁地出現在水面營腸呼吸時,說明水中缺氧,要適當減少施肥量,并加注清水,最好設置增氧機。到年底,當泥鰍長到每尾體重10克以上時,即可捕撈出售。
二、稻田養殖 利用稻田養泥鰍,實行稻魚共生,是池塘面積少的地區開展養魚副業的好方法。當秋季水稻收割以后,田埂必須夯實加固。田中挖一個面積4—6平方米、深30—50厘米的小水坑。放養前將稻田的水排干,曬田3—4天,每100平方米稻田放有機肥50公斤,再施米糠20—25公斤作基肥,然后蓄水繁殖餌料生物。每100平方米放養5—6厘米的泥鰍苗5—7·5公斤,放苗后投放米糠、豆麩和蠶蛹粉,每3—4天投放1次。過1個月后再追加施肥50公斤。養到秋季,泥鰍每尾長到10克左右時,即可捕撈出售。收獲應在割稻之前,把稻田水放干,稻田中的泥鰍便聚集在小水坑中,用抄網捕撈即可。鉆入泥底的泥鰍,要小心地用小鐵鏟將其挖出。
泥鰍在養殖過程中,要加強飼養管理,才能獲得較高成活率和產量,特別是在當前高溫多雨的季節。在暴風雨期間,塘基或田埂單薄處最容易逃魚,因此,在放養前要將塘基或田埂加固夯實,在雨季要加強巡視,如發現有裂縫處要及時填補。在進排水口要加固欄柵,以防魚逃逸。同時在暴雨過后,要及時排出內澇水。
三、病害防治 泥鰍常見發生病害有:1、白身紅環病:病魚鰭條呈白色,體表出現紅色圓環,病原體尚未查清,可能為細菌所致。可用痢特靈混入飼料中內服,按每100公斤魚體重用藥10—20克,連續投喂5—7天。2、水霉病是冬季常見的疾病,可將病魚用4%食鹽溶液浸浴10分鐘。在長途運輸時,可用4ppm的食鹽和4ppm濃度的小蘇打混合溶液長期浸浴。3、在泥鰍幼苗培育時,經常發生斜管蟲病,可用0·5ppm的敵百蟲溶液浸浴10—15分鐘。
夏秋季節,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或稻田亦經常發生缺氧浮頭現象。在午夜至清晨期間要加強巡視,魚類缺氧浮頭開始時,池塘或稻田要進行換水,將原有池水或稻田水大部份排走,再注入含氧量高的新鮮水補充。平時要注意清除敵害。泥鰍常見的敵害有:水獺、虎紋蛙、水蛇及各種野雜魚(生魚等)。在放養前,池塘或稻田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將各種敵害殺滅后才放養鰍苗。放種后,注、排水口要敷設濾網防止野雜魚隨水流鉆入。池塘四周要用膠絲網或相應工具防止水蛇及水獺鉆入。虎紋蛙在春夏間常產卵在池塘水面,其卵為浮性卵。每天早晨用網撈走蛙卵,以免孵出蝌蚪為害鰍苗。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