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病毒性疾病
1.白口病
該病是病毒感染癥,流行于高溫期,病魚以1齡以下的魚為主,可造成魚群的大量死亡,是河鲀魚養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癥狀 病魚首先口部發黑,然后呈潰瘍狀白化,繼而上下顎的齒槽露出,呈“爛嘴”狀。內部表現為肝臟淤血及線狀出血,重癥者表現出狂亂游動、相互撕咬的異常行動。
病因 將患病魚腦磨碎離心取其上清液無菌過濾,將濾清液接種到河鲀魚的培養細胞中,會引起細胞變化。綜合各種實驗結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徑多為互相殘殺接觸感染所致。
防治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應以預防為主,及時分選分養避免密度過大,保證餌料優質,投喂及時。
二、寄生蟲病
1.異溝蟲病
其是河鲀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早期已有發現,近些年來此病發生已有所減少,多發生在用金屬網箱養殖的河鲀魚群中。此病是非暴發性的,很少在短期內大量死亡,只是長時間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現象。
癥狀 異溝蟲完全以吸食河鲀魚的血液為營養,寄生數量多時,河鲀魚體色變黑,身體瘦弱。鰓呈明顯貧血癥狀,變為蒼白色,分泌過多的黏液,鰓瓣與寄生蟲接觸的地方組織崩壞,有腐臭氣。病魚失去食欲,游泳無力,逐漸衰弱而死。此病僅從外觀還難以確診,必要時對鰓進行肉眼和顯微鏡檢查,確診此病。
病因 由單殖吸蟲或異溝蟲寄生在魚的鰓瓣、鰓腔內膜引起。成蟲長約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鰓瓣上的小蟲仍需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 用一般的藥物(外用或內服)驅蟲效果不佳,實踐經驗是不用金屬網箱養殖河鲀魚,可有效防治此病,另外養殖海水需交換良好。
2.三代蟲病
該病主要危害1齡魚,若不能即時發現會增加死亡率。故此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
癥狀 早期病魚的外觀難以判斷。此病多發于水溫下降時,病魚游戲、攝食不活潑,體表有部分黏液,胸鰭不透明。嚴重時可見鰓絲上有斑點淤血,鰓瓣邊緣呈灰色,魚皮膚糜爛、發紅、出血、魚鰭損傷,衰弱,最終死亡。
病因 是扁形動物門、單殖吸蟲綱、多鉤亞綱的三代蟲寄生在魚體表各處及鰓孔內膜等處所致。
預防 因為三代蟲的傳播是河鲀魚與河鲀魚之間的直接接觸所致,所以飼養魚類的種群密度一定不要過大。
治療 用20ppm高錳酸鉀浸洗病魚15分鐘~30分鐘;200ppm~300ppm福爾馬林浸洗病魚25分鐘,或者50ppm福爾馬林浸洗14小時。
3.車輪蟲病
此病是河鲀魚養殖中常見的疾病,近些年來由于海水水質愈來愈差,致使此病愈來愈普遍。
癥狀 外觀難以判斷確診其病。多發生于高水溫期,病魚群游、攝食不活躍,嚴重時出現死亡。對其鰓進行肉眼和顯微鏡檢查,可見鰓上黏液增多、顏色異常。若此寄生蟲寄生在魚的體表,可使其皮膚產生潰瘍。
病因 由原生動物纖毛蟲類的一種車輪蟲寄生在魚鰓或體表所致。此類車輪蟲的主要食物為破碎的上皮細胞或細菌,寄生數量少時河鲀魚不顯癥狀,但大量寄生時,由于它們的附著和滑行,刺激鰓絲分泌過多的黏液,上皮增生,妨礙魚呼吸。最嚴重的時候,會使河鲀魚鰓的上皮細胞發生壞死、崩解,最終衰弱以至死亡。
防治 盡量在海水交換良好的海域養殖,降低養殖密度,及時清除病魚,消除病原。必要時予以藥物治療:用2ppm~3ppm硫酸銅全池潑灑。
4.心臟粘孢子蟲病
癥狀 患病的河鲀魚外部不見任何異常,但解剖后可見圍心腔內及心臟外壁上有白色的孢囊。
病因 病魚心臟的白色孢囊是粘孢子蟲類的庫道蟲寄生在河鲀魚的圍心腔和心臟腔中所致。其包囊和從包囊中放出的孢子能使河鲀魚的鰓血管發生栓塞。
防治 此類魚病目前尚無好的治療方法,只能進行預防。主要的預防措施是控制河鲀魚的放養密度;發現病魚及時撈除;病魚應嚴格限制運輸,防止擴散;有過病魚的池塘再次放養以前應徹底消毒。
三、營養性疾病
對此類疾病人們往往容易混淆為其他疾病,而采取藥物治療的方法。其實,此類疾病往往只需在餌料中添加相應缺乏的物質,即可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1.潰瘍癥
此病是患黑變癥后繼發性疾病,最初魚的頭部和背部出現白云狀圓斑,如逐漸發展會使皮膚潰爛、剝離、魚體消瘦,逐漸衰弱死亡。此病多發生在開食后單獨使用糠蝦喂養至2厘米之前,若在餌料中添加一些魚肉等,癥狀會逐步消失。必要時予以藥物治療:呋喃西林、紅霉素3ppm藥浴,并結合100公斤魚用7.5克土霉素拌入餌料連續投喂5天~7天。
2.營養性肌肉萎縮癥
長期投喂變質的餌料(尤其是變質的冰鮮魚)會導致此病的發生。
癥狀 魚體消瘦,背部肌肉異常,肌肉發黑。解剖檢查,肝臟黃褐色,腸道后部變為黑色,體側肌肉凹陷,肌纖維萎縮、壞死、縱裂、組織增生等等。
病因 腸道吸收了變質餌料中的腐敗脂肪酸,腸道、肝臟細胞上沉積有蠟狀色素,此外體側肌肉發生中毒性肌病。體內過氧化脂肪使維生素E缺乏,使病性惡化。可投喂優質餌料和復合維生素預防和治療,但難以根治,應以預防為主。
四、環境性疾病
1.殘食
互相殘食是河鲀從5毫米開始直到成魚期都特有的習性。是由魚體規格不一、空腹、投餌不足、異體接觸、離群、運輸振動、放養操作不慎和環境劇變等原因造成的。殘咬以尾鰭為主,主要殘咬尾鰭條部。尤其從15毫米~20毫米開始,殘食尾鰭尤為嚴重。被食部可再生,實驗切除30毫米河鲀的尾鰭1/2,半月后可恢復20%~30%,估計2個月后可恢復正常。
預防 盡量做到放養魚苗整齊劃一,投餌要求優質、充足、及時,堅持清晨投餌,及時分選、分養,避免魚密度過大等。
2.氣泡病
此病系由單細胞藻類過多繁殖引起,溶氧量過高即飽和度達到200%以上便會發生此病。養殖場所應盡量控制光照,以控制單細胞藻類過量繁殖。
防治 發現此病需立即換水調整溶氧,使用遮光幕控制光照,或用略含藻類的海水飼育河鲀。
3.黑變癥
此病的發生多由于河鲀魚對飼料不適應,特別是轉換投喂的飼料種類或營養障礙(營養不全)加之培育池的透明度過高而引起。多數由于開食不良而造成營養障礙及生理障礙所致。
防治 投喂適宜餌料及降低光照度。
4.赤潮中毒
當把河鲀魚魚苗由室內轉到室外飼育時如預先在新培育池中大量培育輪蟲,而使飼育水呈淡紅色或粉紅色,這是藻類及夜光蟲大量繁殖的結果。如果此時放入魚苗加之靜水培育,就會造成放養的魚苗和大量繁殖的輪蟲幾天內全部死亡。因此,在放養前仔細檢查池內水質非常重要。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