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清除過多淤泥
淤泥不僅是病原體的滋生和貯藏場所,而且在淤泥分解時要消耗大量溶氧,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況下,淤泥可產生大量的還原性物質(如有機酸、有害氣體等),直接或間接引起魚類發病或死亡。因此成魚池應年年清淤消毒,或排于池水后對池底淤泥進行翻曬。
二、改善排水系統
設計或改造排水、注水系統,應使每個池塘有獨立的排、注水口,即各個池塘都有獨立的進水渠道排水,并能獨立地將池水排到排水溝里去,而不能從相鄰的池塘進水或將水排人相鄰的池塘。這樣可以防止魚病的交差感染,避免“老水”回復,并能應付突發事故。
三、調整養殖結構
即利用雜食性魚清除殘餌的功能和肥水魚凈化水質的功能,調整吃食魚、雜食魚、肥水魚的品種和比重。例如:草魚、團頭魴等吃食魚因攝食量大,其殘餌和糞便能肥水,為鰱、鳙等肥水魚提供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反過來,肥水魚的濾食活動,又使水質致過肥,為吃食魚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而鯉魚、羅非魚等雜食性魚類作為中底層魚類,它們的活動又清除了殘餌,改善了池塘的衛生條件。
四、改革養殖制度
即調整養殖周期,采用各種方法使草、青魚快速生長,增強抗病力以避開發病高峰期。如針對草魚在200-750克階段,尤其是在5、6月份魚病流行季節容易得病的特點,廣東、浙江等地改3、4月份放種為上年10月份放種;改放春片為放秋片;改放小規格為放大規格魚種。江蘇采取稀放快養法(輪捕輪放法),將當年夏花魚種當年育成斤兩魚種。
五、科學調節水質
科學調節水質可用機械方法和化學方法。機械方法包括定期加注新水及換水,從而保持水質肥、活、嫩、爽,以及使用增氧機增加水中的溶氧,并改變水中溶氧的分布狀況,排除有害氣體。化學方法則是指利用生石灰清塘和定期消毒,利用過氧化鈣或其它新型水改良劑。
六、改進投飼技術
在常規“四定”投飼的同時,應根據魚類生態要求、營養要求和攝食規律,積極推廣牧草養魚和配合飼料養魚,做到粗精結合。在投飼方式上實行“兩頭精、中間青”,在“大麥黃”、“白露心”兩個發病高峰期,應以精為主,輔以青料,并節制投喂,以防腸炎病的發生和蔓延。
七、改進施肥技術
在常規“四看”、“適時、少施、勤施”的同時,應根據水溫、水質的變化規律和魚類對水質的要求,在以有機肥作基肥的基礎上,春秋兩季追施有機肥和無機肥,夏季則全部采用無機肥。無機肥應以氮、磷、鉀相結合。
八、稻田養魚
可利用稻田或水生植物田中的雜草作為草魚或鯽魚的飼料,而魚類排出的糞便又可作為水稻的肥料。在這種環境中,由于水稻吸收了水體中有機物,水體水質清新,溶解氧較穩定,形成了有利于魚類生活的生態環境,加上放養密度大大小于池塘養殖,因此,魚類病害很少發生。(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