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露斯塔野鯪,從泰國引入,又稱泰國野鯪,分類上屬鯉科、 巴亞科、野鯪屬。它具有個體大、生長快、食性廣、高產和繁殖力強、營養豐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比一般鯪魚高,抗寒能力較我國鯪魚強等優點。
(一)品種來源
露斯塔野鯪是恒河流域、南亞次大陸諸國傳統的養殖魚類,東南亞國家引進后,成為主要養殖品種之一,發展很快。1978年我國從泰國引進該魚在廣東飼養。1981年獲得人工繁育成功。經過近20年的研究和推廣,目前在我國南方地區養殖面積不斷擴大,且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特征特性
露斯塔野鯪體延長、近梭形,腹部圓、無腹棱。頭部扁平,眼間距寬,口下位,橫生呈弧狀,上下頜角質化,唇的邊緣有明顯數多的乳狀突起,須2對,近口角一對較粗,靠上唇一對極短,成體退化為突起狀。尾鰭深分叉。體色為青綠色,背部色較深,腹部灰白色,多數鱗片有紅色的半月斑,成體較為明顯,各鰭呈粉紅色,腹鰭尤為明顯和鮮艷,眼紅色,幼魚尾鰭有一黑色斑點——尾星,成體消失。
露斯塔野鯪為底棲魚類,性活潑,善跳躍,一旦受驚可躍出水面一米多高。甚至可以跳過池埂進入鄰近的魚塘。適于在較高水溫下生長,其耐寒能力較我國土鯪略高,在30℃水溫下生長最快,20℃生長很慢,在水溫6—7℃時,可發現其死亡。它的食性較廣,是一種以植物、有機碎屑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亦喜食谷物、豆餅、米糠和麩皮等飼料,而且搶食能力強,食量大。攝食方式為吞食兼濾食。在我國飼養的野鯪其生長速度要比本地鯪快得多,經3年飼養,尾重可達4.5千克左右。
(三)人工繁殖
野鯪的性成熟年齡為2―3冬齡,產卵季節為5―9月,水溫以24―32℃為適宜。人工繁殖,一年內可多次催產,產卵周期約35―45天。
親魚培育池適宜面積是2―4畝,水深2米左右。常投喂花生餅、豆餅、糠麩之類飼料,注意經常注入新水,促進親魚性腺發育。在繁殖季節,選擇成熟好的親魚進行人工催產。催產劑用鯉魚PG、HCG、LRH-A均有效果。其中以PG催產效果最好,每千克雌親魚約用5毫克。常采用2次注射,在水溫24—28℃時,效應時間為5―6小時。親魚開始產卵后,一般經8―15分鐘集群產卵一次,約需經過4―5次交尾產卵,才能完成其自然產卵過程。也可采取人工授精方法。
其卵呈鮮艷的桔紅色,具有光澤和彈性。魚卵孵化一般在流水環道進行,孵化的臨界溫度最高35℃,最低22℃,最適溫度為26―32℃。胚胎發育過程與鯪魚基本相同,但發育速度快些。孵出的仔魚當鰾形成后即可放塘培育。
(四)苗種培育
苗種培育按家魚飼養方法進行。在魚苗放塘前,要清塘消毒、清除敵害和調節水質。為了防止爭食,一般采用單養形式。放養密度為每畝40―60萬尾,如果飼料充足,培育15―20天即可達3―4厘米,這時可根據不同需要,再進行不同密度的分養。如果要求當年養成食用魚,則應疏養;如果養成規格魚種,則可適當密養,每畝放養5―10萬尾。
在苗種培育過程中,由于露斯塔野鯪的食量較大,故投飼量應適當多于其它養殖魚類。
(五)成魚飼養
露斯塔野鯪的成魚飼養方式一般采用混養,即在主養家魚的成魚池塘內,不降低主養魚類的密度,混養一定數量的野鯪,以增加池塘單位面積產量。放養密度依據池塘環境條件,餌料豐欠等因素靈活掌握。因為野鯪魚食量大,竟爭能力強,若放養不當,就會影響其它魚類的生長。根據廣東等地經驗,在類型不一的魚塘中放足各種主養魚品種后,一般池塘畝放野鯪100―200尾,瘦水塘每畝只放養50―100尾,肥水塘可畝放到300尾,對其他養殖魚類生長無明顯影響,并且可畝產野鯪成魚100千克左右,高產的可達200―300千克,個體規格在200―350克左右。
在混養露斯塔野鯪時,要正確處理好與主養魚關系。在我國華南地區多養當地土鯪魚,當野鯪與土鯪混養時,隨著野鯪比例的增大,其產量也隨著增加。但達到一定放養密度,即每畝放養500尾以上時,產量增加就很小。而鯪魚因放養密度減少過多,產量下降幅度亦大。因此,以鯪魚為主的普通靜水魚塘,野鯪的放養密度不要高于每畝500尾,否則會抑制鯪魚生長,而影響總產量。
混養露斯塔野鯪,還要注意處理好與鰱、鳙、草魚的混養比例關系。由于野鯪食量大,且貪食,在主養鰱、鳙魚的普通靜水塘中,每畝放養野鯪200尾以上時,對鰱、鳙魚產量開始有一定的不良影響,野鯪也攝食人工投喂的精飼料和青草,而且搶食兇,影響同池草魚等魚類的攝食。因此,混養露斯塔野鯪數量較多的魚塘,應增加肥料飼料的投放量。根據各地的生產經驗說明,混養是復雜的養殖方式,為全面考慮各種魚都能正常生長,除增投一定精料外,混養野鯪的密度每畝放養 50―100尾較適宜;若池塘生態條件良好,飼料又充足,混養野鯪的密度每畝可達200―400尾。
由于池塘的產量受營養、水質、水溫、密度和混養比例諸因素影響,而各地的池塘條件、飼料狀況和管理技術各異,因而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在實踐中探索總結適合當地池塘的野鯪養殖方式和混養規律。
(六)野鯪越冬
由于露斯塔野鯪耐寒能力差,當水溫在6―7℃時,有魚死亡,因此在冬天尚需越冬。越冬前要對越冬池進行清整。在兩廣地區多采用如下方法:
1、在小型魚池上建塑料大棚越冬。此越冬法,在越冬期間當有陽光溫度較高時,要把池的兩端塑料薄膜翻起來,讓其通風交換氣體,增加氧氣;當冷空氣到來溫度下降時,把它密封;當寒潮侵襲溫度驟降時,尚需增設電熱或燈泡提高溫度。
2、選用背風深水魚池自然越冬。采用此法要在魚塘北面用草或其他物體搭設防風屏障,防止寒潮侵襲時水溫不致明顯下降。這種方法在陰冷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時,較難保溫。
3、利用工業余熱水或溫泉水提高水溫、玻璃溫室保溫或鍋爐加熱升溫越冬。這些方法最為理想。
(七)病害防治
要減少魚病發生和提高魚產量,必須以預防為主,注意消滅傳染病的來源,盡可能切斷傳染和侵襲的途徑,提高魚體的抗病力。因為魚類發生疾病的原因和條件,主要在于病原體、魚類機體的敏感性和外界環境三個方面。魚病發生之后,病魚一般沒有食欲,藥餌很難為病魚服用,投藥餌治療實質是挽救池中沒有發病或病情甚輕的魚。因此,只有發揮綜合預防的威力,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
以下介紹兩種主要疾病及防治方法:
1、暴發性流行病
該病一般同時感染鯽、鯪、鰱、鳙等魚類,嚴重感染時導致病魚大量死亡。病魚常浮游在池塘水面,行動遲鈍。有時鰭條基部充血,但體表充血不明顯。剝開病魚皮膚,肌肉呈塊狀出血,嚴重者全部肌肉都出血,呈紅色,有時口腔、眼框、肛門均充血。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達1克/立方。喂服“魚皆樂1號”,每1000千克魚,每天用藥0.25千克拌飼料10千克,連續喂食4―6天。
2、臺灣棘帶吸蟲病
此病于1990年發現,寄生在4―7厘米的苗種鰓部,嚴重時可導致幼魚大量死亡。病魚體色加深,離群獨游,呼吸困難。鏡檢才能確診此病。剪開鰓蓋觀察鰓部、鰓絲間充滿許多白色小胞點和瘀血點。鏡檢鰓小片,可見到鰓絲組織內有大量臺灣棘帶吸蟲囊蚴寄生。
防治方法:由于該寄生蟲生活史較復雜,終末寄主為哺乳類和鳥類,第一中間寄主為中華長尾螺,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因此,可通過殺滅第一中間寄主 ——中華長尾螺,杜絕病原的傳播。同時不要在有臺灣棘帶吸蟲病病史的池塘養殖苗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