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年來,由于集約化淡水養殖的普及導致魚類肝病大量暴發,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淡水魚類的肝病易被養殖戶所忽視,并且耽誤治療。
一、淡水魚類肝病的病因
1.營養性因素 飼料中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過多或缺乏;飼料中營養指標與養殖對象不適合;飼料蛋白質含量過高;等等。例如:用高營養的鯉魚飼料投喂團頭魴或草魚;用魚苗、魚種飼料投喂成魚,且投喂量過多,致使魚類生長過快,出現肥胖和脂肪肺飼料中維生素E、膽堿、肌醇、硒等微量元素缺乏,磷缺乏或鈣磷比例失調等,都容易誘發肝病。
2.毒性物質 由多種外來的污染物或內部產生的毒物引起,如銅、汞、鉛等重金屬中毒;農藥、氨態氮、甲烷、硫化氫、藻類毒素等中毒,造成魚類肝組織變性、壞死;發霉的飼料會產生黃曲毒素、T2毒素等引起肝病;飼料中氧化酸敗的脂肪也會對魚類肝臟造成損傷。
3.生物性病原 許多細菌、病毒大量感染魚體時也會損傷肝臟,某些寄生蟲侵襲魚體肝臟后也會引起肝病。
4.藥原性因素 目前,魚病防治大多依靠使用化學藥物,而很多養殖戶頻繁的亂投藥物導致魚類肝臟損傷,如長期使用喹乙醇會對魚類肝臟造成嚴重損傷,使魚類肝功能明顯降低。
二、淡水魚類肝病的癥狀
淡水魚類肝病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脂肪肝、花肝等,大多發生在精養魚池、高密度養殖池和投喂高營養指標的配合飼料情況下。病情較輕時,一般魚體沒有什么明顯癥狀,或鰭基部、尾部輕微發紅。病情嚴重時,魚體眼球充血、突出,魚鰭、鰓蓋及腹部充血發紅,肛門充血紅腫,甚至體表無癥狀而大量死亡;解剖后可見肝臟顏色發生變化,為土黃色、黃褐色、褐綠色或花色,膽囊變大且膽汁變黑。患有肝病的魚體抗應激能力較差,一旦受到應激性刺激,如拉網、運輸、水溫或水質突變、水質不良等,將發生應激性出血綜合癥,導致魚體大批死亡。
三、淡水魚類肝病的防治方法
1.保持水質良好,及時預防和正確治療魚病,避免大量魚藥的濫用。
2.根據所養殖魚類的品種、生長階段,選用營養平衡、品質穩定的全價顆粒飼料。
3.養殖期間,定期抽樣檢查魚體,當解剖發現魚類肝臟出現病變時,應及時投喂添加維生素和中草藥而制成的藥餌,如在每公斤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2.5g,氯化膽堿0.5g,維生素E1.5g,投喂7天~10天為一個療程。
4.魚類肝病有時繼發細菌性出血病,所以,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在藥餌中另外添加治療細菌性出血病的藥物。
采集: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