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5-6-27 9:59:19
淡水魚藻類引起的皮膚病病原打粉病又叫白鱗病、卵甲藻病,是一種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魚體表而引起的魚病。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種適合生活在酸性水質中的浮游植物。身體呈腎臟形,體外有一層透明的玻璃纖維壁,體內充滿淀粉粒和色素體,中央有一圓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縱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動,碰到魚類就附著于魚體上,開始過寄生生活,發育為嗜酸性卵甲藻。池塘水呈酸性(ph5~6.5),水溫22~32℃的條件,最適合它的生長繁殖。
病癥: 病魚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擁擠成團,體表的粘液增多,背鰭、尾鰭和背部先后出現白色小點,隨后白點逐漸向尾柄、身體兩側、頭部等處蔓延擴大,以致連接重疊,全身像涂了一層粉一樣,故叫打粉病。
流行情況:打粉病的發病時間長,感染快,死亡率高。以夏、秋兩季流行最盛,草魚種最易感染。夏花和剛入池培育的“冬片”魚種最容易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1、魚池要徹底清塘消毒,在魚種培育過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潑灑,把池水的ph調節到8左右。2、將病魚轉到水質為微堿性的魚池內飼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