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中華鱘acipenser scnensis Gray,俗名大臘子、黃魚。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魚類,隸屬于硬骨魚綱、鱘行目、鱘科、鱘屬。它是世界現存27種鱘目魚類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重可達500 kg以上。雌性相對較大,雄性一般在150 kg以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黃海大陸架水域和長江干流,偶而進入通江湖泊和支流。分布于珠江的鱘魚,由于在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等方面與長江中華鱘存在差異,在分類地位上有爭議,但目前仍視其為中華鱘。
l 生物學特性
I.1 生活史
長江中的中華鱘平時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性即將成熟的個體,于6-8月份由海洋到達長江口,進行溯河生殖洄游。9-10月份,陸續到達湖北江段,并在江中越冬,次年10-11月份產卵繁殖,產后立即返回大海索餌。產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巖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經5-6晝夜孵化出膜,12-14d后開始攝食。翌年春季繁殖的后代幼鱘,順江而下,于第二年4-8月開始陸續到達長江口,9月后體長達30cm的幼鱘陸續進入海洋生長。
1.2 趨光性
對弱光有趨光性,但怕強光照射。仔魚趨光性較強,趨光性隨著魚長大而減弱,咸魚則完全無趨光性。一般白天只在水底活動,晚上升上水面。
1.3 對溫度的適應能力
屬溫水性魚類,6℃時攝食量少,個體幾乎不長大;10℃左右時生長緩慢,18-25℃是生長適宜溫度,28℃以上攝食量減少,生長速度減慢,35℃以上有死亡危險。
1.4 對滲逶壓的調節能力
屬廣鹽性魚類,能調節身體滲逶壓適應鹽分的變化,只要經過1個逐漸適應過程,可在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養殖、生長。
I.5 感覺器官及其能力
眼小視力弱,僅有一些感光功能,對攝食活動沒幫助。舌為主要味覺器官,觸覺發達,嗅覺敏銳,嗅覺器官主要是口前面的四條短須,用來探索泥沙中食物。鱘魚能感覺出飼料的軟、硬、形狀、顆粒大小、表面光潔度等微弱差別,并對食物有喜愛和選擇。
1.6 溶解氧
要求6mg/L以上。4mg/L以下攝食明顯減退,3.5mg/L以下攝食停止,2.5mg/L左右則發生昏迷和死亡。
1.7 運動行為
仔、幼魚都不集群,而是分散活動。只在仔魚進入底棲生活后到開始攝食前一段短暫時期內有群集行為。全長6.7c/n以上即分散攝食直至成鱘。生性活潑,無論幼魚或成魚均在池底不停緩慢游動,室外池需用遮光網,配增氧機。為方便管理和觀察,仔、幼鱘魚養殖池塘應小些、水淺一些。
隨著魚長大,池子面積逐步加大,水的深度逐步增加。仔鱘(剛孵出至5em以下)養殖水泥池面積一般為10m2以下,水深O.5-0.7m;幼鱘池(1-100g/尾)10-30m2,水深0.6-0.8m;1-2齡魚(100-5000g/尾)池30-120m:,水深0.8-1.Om;成魚(5000g以上/尾)120-250m2,水深1-1.5m。池上方用黑色遮光網。一般為上進下排水,池形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多種,圓形池便于自動排污和管理。要求池底光滑,底面向排污口有2-5%的坡度。排水口設箱形或柱形攔魚設施,池底以接近自然顏色為宜。配增氧機1臺/200mz,保持溶氧6ppm以上,透明度50cm以上。養殖密度為O.5-1kg/尾的,30-20尾/m2;2-3kg/尾則10-5尾/m2.4-5kg/尾則3-2尾/m2。
2.2.2 土池養殖
2 2.2.1 單養
面積1-5畝均可,水深1.5-2m。池底平坦,淤泥少,無水草叢生,不滲漏,沿池邊設沉性飼料臺,用水泥、磚塊砌成,形狀為梯形、緩坡形(也可用沉性材料搭建臨時的),坡度約15-30。面積4-6m。,小池1-2個,大池3-4個。下塘魚種已完全轉食配合飼料,個體均勻,體重100-200g/尾,放養殖密度為350-650尾/畝,凌晨最低溶氧不應低于4mg/L,投飼上定位、量、質、時。日投四次,夏季水肥時可每畝可搭養殖草
魚500g尾的3~5尾,鰱魚吃浮游植物透明度。
2.2.2.2 套養
不投飼,鱘魚利用塘中天然餌料如小蝦魚和水生昆蟲生長。
選擇草親魚塘為宜,水清瘦,深解氧晝夜變化小,不用馴食配合飼料或經一次不能馴化轉食的魚放入塘中,每畝放養200g的魚種1-3尾為宜。配增氧機,要求注排水方便。成魚高產塘、鰱、鳙魚塘因施肥培育浮游生物,池中溶解氧晝夜變化大,中華鱘不能適應,鯉、鯽魚塘因食譜相近與鱘競爭食物。
2.3 網箱養殖
在水質好無污染的水庫、河灣等水域可架設網箱,水深應大于5m。50-500g/尾的魚種用20rTl2的網箱,500g/尾以上的大魚種用60m2的網箱。網目的大小視魚種大小而定,以不逃魚為宜。用兩層網箱衣更好,網箱入水深度一般為2m,7-8月水溫較高時可達3m,網箱內設餌料臺。一般以單養為主,也可搭配養殖數尾鳊魚、鲴魚以起清潔網衣作用。放入魚種以每尾50 g以上為宜,最好在每尾200 g左右。入箱時水溫15-16℃為宜,放養密度為50-100g/尾的苗種放30-20尾/箱,100-500g/尾的放20-15尾/箱,500-1000g/尾的放15-10尾/箱,1000-2000g/尾的放8-5尾/箱。因中華鱘骨板鋒利,游動頻繁,耗
氧率高,對水體的利用以平面為主,其養殖密度應低于其它種類。
投飼和管理:少量多次,日投6次,不方便則投3-4次,投飼率一般為體重的3-4%,并根據魚的生長、攝食、水溫調整。定期檢查、清潔網箱內外附著的藻類和污物,至少兩月要沖洗一次網箱。變運動方向。受驚時速度加快,甚至竄出水面。
1.8 食性
是以攝食底棲動物為主的溫和性肉食魚類。天然條件下開口后的稚魚以水生寡毛類、水生昆蟲的幼蟲和水蚤類為食,降河至長江下游的1齡鱘以蝦、蟹為主要食物,進入河口水域的1齡鱘以魚類(鮐屬、舌鰨屬、蝦虎魚、鯔類等)、沙蠶類、蝦類為主,間或攝食蜆類和蟹類。在海中鱘魚的主要食物為魚類、蟹類、貝類,以底棲魚類、蟹類最多。親魚耐饑餓能力強,在溯河生殖涸游途中完全停食,幼鱘耐饑餓時間可達15d左右,但較貪食,飽食時食物重量可達體重的6%以上。人工養殖的中華鱘經馴化可轉食人工配合飼料。
1.9 生長速度
中華鱘具有個體大,生命周期長,生長快,性成熟晚的特點。在天然條件下,1齡魚平均體長57cm,重1.5kg;2齡魚平均體長75cm,重3.5kg;3齡魚平均體長9lcm,平均體重6.4kg;4齡魚平均體長106cm,平均體重10kg;5齡魚平均體長120cm,平均體重15kg。人工養殖下生長更迅速,在水溫14-29~C,1月齡的魚種平均體重達3.5kg,14月齡魚種平均體重達5kg。
1.10 繁殖習性
親魚7,8月溯河在淡水中洄游、滯留一年后,于翌年秋季10-11月產卵,一般雌魚性成熟年齡最早為14齡,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為213。239cm,體重為12-148kg,平均產卵量為64萬粒。雄魚性成熟年齡最早為9齡,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為169-17lcm,體重為38~50kg。性比接近1:1。
2 成魚人工養殖方法
2.1 注意事項
1.1 轉食
3-300g的各種大小規格的中華鱘習慣上均稱為鱘魚種。苗種培育至全長10cm左右,體重3-5kg的魚種后,即可進入~齡鱘的養殖,此期的關鍵是配合飼料的轉食,即苗種從攝食鮮活餌料(水蚯蚓、水蚤、豐年蟲)轉化為攝食配合飼料的過程。轉食種的大小一般為2-250g,根據活餌料供應量和養殖水溫的高低來確定轉食時間。如活餌供應充足,可養殖大些再轉食,轉食時水溫以15-16℃為宜。用于轉食的飼料有多種,鱘魚喜食柔軟、外表光滑的飼料,營養全面、適口性好的軟顆粒飼料轉食較快,轉食馴化時間只需三天,大多數鱘魚便能正常攝食,轉食率為95%。而采用半濕性顆粒飼料轉食需要5-7d,硬顆粒飼料需8-10d,轉食率為75-95%。轉食期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蚯蚓可提高飼料的誘食效果。
投飼率
溶解氧降至3mg/L以下時禁止投飼,鱘魚不進食。雷陣雨前氣壓低天氣悶熱、寒潮來時氣溫驟降不投飼。水溫14-17℃時,體重3-40g尾的幼鱘配合飼料適宜投飼率為體重的5%,水溫13-15℃時,70-140g的幼鱘配合飼料投飼率這體重的2%左右,鮮活餌料投飼率可為6-10%,每日7-21時投喂6-8次為宜,攝食較慢,以少量多次為宜。水溫低于14℃或高于28℃時投飼量應減少。養殖至500g以上后,可逐步轉化為用成鱘飼料或成鰻、甲魚飼料養殖。配合飼料的飼料系數一般為O.8-1.8,天然餌料為8-15。
水質
鱘魚對水質要求較其它魚類苛刻。要求進排水分開且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潔凈、清瘦,符合我國淡水漁業水質要求和鱘魚養殖要求,透明度大于50C/lq,溶解氧大于6ppm,需配增氧機。
2.2 養殖方法
水泥池養殖
水溫適宜,室外池需用遮光網,配增氧機。為方便管理和觀察,仔、幼鱘魚養殖池塘應小些、水淺一些,隨著魚長大,池子面積逐步加大,水的深度逐步增加。仔鱘(剛孵出至5em以下)養殖水泥池面積一般為10平方米以下,水深O.5-0.7m;幼鱘池(1-100g/尾)10-30平方米,水深0.6-0.8m;1-2齡魚(100-5000g/尾)池30-120平方米,水深0.8-1.Om;成魚(5000g以上/尾)120-250平方米,水深1-1.5m。池上方用黑色遮光網。一般為上進下排水,池形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多種,圓形池便于自動排污和管理。要求池底光滑,底面向排污口有2-5%的坡度。排水口設箱形或柱形攔魚設施,池底以接近自然顏色為宜。配增氧機1臺/200mz,保持溶氧6ppm以上,透明度50cm以上。養殖密度為O.5-1kg/尾的,30-20尾/平方米;2-3kg/尾則10-5尾/平方米,4-5kg/尾則3-2尾/平方米。
土池養殖
單養
面積1-5畝均可,水深1.5-2m。池底平坦,淤泥少,無水草叢生,不滲漏,沿池邊設沉性飼料臺,用水泥、磚塊砌成,形狀為梯形、緩坡形(也可用沉性材料搭建臨時的),坡度約15-30,面積4-6平方米,小池1-2個,大池3-4個。下塘魚種已完全轉食配合飼料,個體均勻,體重100-200g/尾,放養殖密度為350-650尾/畝,凌晨最低溶氧不應低于4mg/L,投飼上定位、量、質、時。日投四次,夏季水肥時可每畝可搭養殖草
魚500g尾的3-5尾,鰱魚吃浮游植物透明度。
套養
不投飼,鱘魚利用塘中天然餌料如小蝦魚和水生昆蟲生長。選擇草親魚塘為宜,水清瘦,深解氧晝夜變化小,不用馴食配合飼料或經一次不能馴化轉食的魚放入塘中,每畝放養200g的魚種1-3尾為宜。配增氧機,要求注排水方便。成魚高產塘、鰱、鳙魚塘因施肥培育浮游生物,池中溶解氧晝夜變化大,中華鱘不能適應,鯉、鯽魚塘因食譜相近與鱘競爭食物。
網箱養殖
在水質好無污染的水庫、河灣等水域可架設網箱,水深應大于5m。50-500g/尾的魚種用20 rTl2的網箱,500g/尾以上的大魚種用60平方米的網箱。網目的大小視魚種大小而定,以不逃魚為宜。用兩層網箱衣更好,網箱入水深度一般為2m,7-8月水溫較高時可達3m,網箱內設餌料臺。一般以單養為主,也可搭配養殖數尾鳊魚、鲴魚以起清潔網衣作用。放入魚種以每尾50g以上為宜,最好在每尾200g左右。入箱時水溫15-16℃為宜,放養密度為50-100g/尾的苗種放30-20尾/箱,100-500g/尾的放20-15尾/箱,500-1000g/尾的放15-10尾/箱,1000-2000g/尾的放8-5尾/箱。因中華鱘骨板鋒利,游動頻繁,耗
氧率高,對水體的利用以平面為主,其養殖密度應低于其它種類。
投飼和管理:少量多次,日投6次,不方便則投3-4次,投飼率一般為體重的3-4%,并根據魚的生長、攝食、水溫調整。定期檢查、清潔網箱內外附著的藻類和污物,至少兩月要沖洗一次網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