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長吻鮠,俗名魚鮠、江團、肥沱等,屬鯰形目,鲿科,鮠屬,是我國長江流域大型名貴經濟魚類。長吻鮠因其肉質細嫩肥美,含脂量高,又無細 刺和體鱗,所以被視為淡水魚中珍品。它的肌肉中富含各種人體必須氨基酸,特別是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絲氨酸等含量高,脂肪和含肉量占體重的87%左右。尤其是那肥厚碩大的鰾,約占體重的5%左右,新鮮時為銀白色,可干制成名貴的魚肚。湖北省石首出產的魚肚,俗稱“筆架魚肚”,是享譽中外的名菜,常作為高級宴席上的佳看。
由于長吻鮠天然資源日趨下降,廣大消費者只聞其名不見其物,更未嘗其味。四川省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開展訓化養殖試驗,長吻鮠苗種人工繁育獲得成功,利用配合詞料飼養成魚也取得了較好效果,為發展人工養殖奠定了技術基礎。因此,近幾年人工繁殖和養殖長吻鮠得到較快的發展,既供應了國內市場,又出口創匯,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特征特性
長吻鮠體粗且長、呈紡錘形,腹部圓。吻呈長錐形,向前方顯著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如鼠,須4對,較短,上下頜均具有鋒利的齒。肩胛骨顯著突出。全身無鱗,皮膚具有發達的粘液細胞,能分泌酸性粘液,在體表形成極多的具有光澤的粘液層,以保護魚體。背鰭、胸鰭均具有發達的鋸齒狀的棘刺。背鰭后方有一特別肥厚的脂鰭。體背部青灰色,個別個體呈淡紅略帶古銅色,腹部白色。背側間有不規則灰色斑塊。
長吻鮠廣泛分布于長江干、支流水域,通常棲息于緩流深水的亂石中,不打洞,但有鉆縫的習性。終生喜陰蔽,畏光。白天不到水面活動,夜晚則散開到水面覓食。長吻鮠屬典型的刺毒魚類,出膜10天以后,胸鰭鋸齒狀硬棘刺就已非常發達,刺人人體后有劇烈的疼痛和酸麻感覺,在遇到兇猛魚類攻擊或受到其他驚擾時,背鰭、胸鰭張開相對,但通常不作主動攻擊,是自我防衛的有效武器。3厘米以上的幼魚,一般已具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養殖上即使混養較小規格的苗種,也不會被其他的魚類所傷害。在受到驚擾時,體表粘液細胞迅速大量分泌粘液!獥l250克的成魚在短短數十秒鐘之內分泌的粘液可使1000毫升的清水變成膠狀的液體。
長吻鮠在淡水和咸淡水中都能適應。喜偏堿性的水體,pH值在7.5—8.5時生長良好。對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高于5毫克/升時生長好;2.5毫克/升時,出現浮頭;1.2毫克/升時,導致死亡。水渾濁度對幼苗的影響大,容易出現窒息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24—28℃。水溫在20℃以下,生長減慢。它對水溫驟變比家魚敏感,苗種一般不能超過±2℃,成魚也不超過±3℃。個體在1—4齡階段生長較快,性成熟以后,生長減慢。在長江中最大個體可達13千克。雄魚比雌魚個體大。
生活在江河水域中的長吻鮠,體長在20厘米以下時,其食性為雜食性,食物主要有蝦、水生昆蟲,周叢生物,高等植物的碎片及藻類。體長20厘米以上的個體,為肉食性,主要攝食小型魚類和蝦類,水生昆蟲以及底棲無脊椎動物。在人工喂養條件下,也攝食配合飼料。性成熟較晚,第一次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齡,5—6月份產卵,分批產出。受精卵粘性,無色透明。親魚有護卵的習性。在繁殖季節,長吻鮠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而且雌雄個體在外形上區別明顯。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