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尖吻魚盧Lates calcarifer (BLock),俗稱盲魚曹,具有生長快、肉味美、價值高等優點,深受養殖戶喜愛。尖吻魚盧為熱帶亞熱帶降海產卵魚、類、屬廣鹽性。人工條件下,尖吻魚盧可在鹽度為28%~30%的海水中產卵繁殖,受精卵及早期仔魚在海水中發育生長,經15~20天專池培育及逐級梯度淡花,體長約1厘米的仔魚可轉入池塘培育,一般專池培育至體長5厘米或10厘米再轉入成魚池養殖(轉入成池養殖種苗的規格越大,養殖效果相對越好)。現將池塘培育尖吻魚盧苗種(從體長1厘米培育至10厘米)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苗前期培譯。
二、培育管理。
培育管理包括水質監控、報餌馴餌、分級分疏三分面內容。
(一)水質監控。
隨著魚體長大,尖吻魚盧苗對肥水耐受力降低,培育水理化因子也在不斷變化。培育過程要經常觀察魚苗活動,檢測塘水的溫度、溶解氧、PH值及有毒物質指標,采用添換水、合理使用增氧機或適時(每7~10天)補充“活性酵素”等手段進行水質調控。保持穩定良好的水質是成功的育苗的前提。
(二)投餌馴餌。
在尖吻魚盧苗種的不同生長階段,保證新鮮充足的適口餌料,是促進魚苗正常生長和提高育苗成活率的關鍵。體長約1厘米的魚苗自下塘之日起,保持每天畝投不少于3公斤經煮熟的魚漿(作追肥及補充餌料用),并根據魚苗攝食及生長情況逐漸增加投放量;經常性檢查池塘浮游動物存量,如發現不足(魚苗在池邊急游覓食)應及時從餌料培育池撈取補充,當魚苗體長普遍達20~2.5厘米時,開始投入適口家魚小魚苗;體長普遍達4~5厘米時,減投餌料魚并增加魚漿用量;體長普遍達6~8厘米時,魚苗家很好聚群眾攝食魚漿,可在魚漿中混入魚盧苗人工配合飼料,并逐漸增加配合飼料含量。有研究表明,投喂尖吻魚盧的混合飼料中,魚漿含量從100%,對尖吻魚盧生長未產生不利影響;在飼料中加入維生素混合物投喂尖吻魚盧,可顯著提高生長速度并降低飼料系數。待魚苗長至10厘米,完成馴餌過程,可分級進入成魚養殖階段。
在餌料魚缺乏的情況下,要使尖吻魚盧苗在攝食浮游動物直接過渡過魚漿,必須保證魚漿充足,每天投喂4~5天,做到少量多餐,均勻潑灑全塘,投放量以魚苗停業追食力度,并在每次投喂魚漿前用物體擊水,使魚苗逐漸形成定位攝食習慣。經我們多次實踐證明,從攝食浮游動物到餌料魚到魚漿的馴餌過程,比從攝食浮游動物直接過渡到魚漿的馴餌過程,育苗成活率大幅提高。
(三)分級分疏。
尖吻鱸為肉食性魚類,自小有相互殘殺的習性,殘殺現象直至體長10厘米以上經馴餌后才減少,因此,在培育過程應盡量保持苗種大小規格一致,如發現規格不整齊,應及時進行分級調整,并貫穿整個培育過程。分級過篩進操作要小心,最好能利用打氣形成水流讓魚苗自動出篩,每次出篩后應進行魚體消毒。如果分篩過程魚體受損,極易引起感染發病,所以,我們主張盡可能為尖吻鱸魚苗提供充足活餌,以培育規格整齊的魚苗,減少分篩次數;分篩工作與投餌馴餌及密度調整合進行。當魚體長普遍達2.5~3厘米,分級分疏一次,投喂餌料魚為主,密度控制在1000尾/畝以下;體長普遍達4~5厘米,分級分疏一次,投喂魚漿為主,密度控制在5000尾/畝以下;體長達6~8厘米,分級分疏一次,逐漸轉為混合飼料,密度控制在3000尾/畝以下;體長將近10厘米,分級轉入成魚養殖池,密度控制在1000尾畝以下。
三、病毒防治。 尖吻鱸苗種階段病毒較多,最好的防治方法是保持水質清新,防止病源擴散,保證充足活餌,培育健壯魚苗。如發現病害,可進行如下處理:
1寄生蟲病(車輪蟲、指環蟲):0.3~0.5ppm硫酸銅、硫酸亞鐵(2:1)合劑全塘潑,或每畝用“魚蟲凈”75/全塘潑灑,連續3天。
2白斑病:孔雀萬綠35ppm藥浴20分鐘或甲醛50ppm藥浴1小時,連續3天,并配合“魚菌清2號”作水體消毒。
3爛鰓、腸炎:每公斤魚內服“魚必康”及“強克pp”各1克,連續3天,并配合“魚苗清2號”作水體消毒。
采集:龐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