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餌料種類
黃鱔是一種底棲肉食性魚類。在自然野生環境下主要攝食昆蟲及其幼蟲、小魚、小蝦、蝌蚪等。人工養殖投喂的餌料可分為三大類,即活餌、鮮餌和配合餌料。活餌種類主要包括蚯蚓、蠅蛆、小魚、小蝦、水陸生昆蟲及幼蟲;鮮餌種類主要有:小魚、小蝦、螺肉、蚌肉、魚肉、畜禽肝腸肺及其它動物性下腳料;配合餌料分為:專用全價料、替代料和自行配制加工的混合料。從養殖效果看:活餌中,以喂食蚯蚓、蠅蛆生長速度最快;鮮餌中以喂食動物肝臟生長速度最快;配合餌料中,因配制成份和加工技術不同,生長速度不一。活餌與鮮餌比,總體上喂食活餌生長速度快于鮮餌。活餌、鮮餌與配合料比,前兩者餌料來源不穩定(配套綜合養殖除外),只適合小規模的粗放型養殖,而后者餌料來源有保障、質量穩定,易進行拌藥防病等生產操作,是黃鱔養殖餌料的發展方向和必經之路。為便于有關表述,筆者將黃鱔餌料又分為“活餌”和“死餌”(指鮮餌和配合餌料)。
二、餌料臺制作和設置
筆者在養殖實踐中體會到,投喂“活餌”可不設餌料臺,但投喂“死餌”,必須設置餌料臺。設置餌料臺的原因:
①便于掌握吃食情況;
②便于清除殘渣剩餌;
③便于觀察黃鱔的生長速度;
④便于肉眼直接觀察黃鱔的健康狀況。
目前人工養鱔大多數采取水下投喂餌料,其餌料:臺簡單經濟實用,制作方法是:選用紗窗或網片裁成正方形或長方形,正方形邊長50-100厘米,長方形長80-100厘米,寬40-60厘米,再用二根毛竹片對角連于網布的四角、拱起,竹片交叉處繩索固定,整個餌料臺形似“扳罾”。也有養殖者把網布直接沉于池底投料,但不便操作。水上餌料臺多用木板浮于水面。
黃鱔養殖有土池、水泥池有土、水泥池無土、池塘(水庫、河溝)設置網箱(無土)、稻田設置網箱(有土)和稻田等多種養殖方式。不管哪種方式,餌料臺設置原理相同。餌料臺數量:每2-5米2一個為宜(稻田稀養除外)。水平位置:分布均勻,盡量使各棲息點的黃鱔到餌料臺的距離都很近。另外,對于深水池,餌料臺應盡可能安放在淺水處。一般排污(水)口水質差,最好不設餌料臺。垂直設置:餌料臺應沉于水底,緊貼池底,利于黃鱔進入。餌料臺周圍環境應水草繁茂,能隱蔽鱔體。
三、餌料制作
帶硬殼和大塊的鮮餌必須先加工:螺殼敲碎,蚌殼剖開,肉切碎,鮮魚、畜禽內臟切碎至黃鱔張口即可吞入。鮮料也可絞肉機絞碎成糊狀與其它料拌合加工成混合餌料投喂。配合餌料有購買成品的,也有自己加工的。有條件者可將原料自己配制進行粗加工投喂。加工后的餌料要求粘結性較好,在水中較長時間不散失;另外,顆粒料大小適合吞食;第三要現配現喂,不宜久置。加工成團狀投喂也可,但缺點較多。
四、餌料馴喂
野生黃鱔進行人工高密度養殖,使其吃食天然餌料轉化為人工餌料,才能徹底解決餌料來源,獲得養殖成功和高產高效益。而目前有很多養殖者因馴喂方法不當,黃鱔不吃或不能正常吃食,造成養殖失敗。正確的馴喂方法是:黃鱔苗種放養后3-4天內不投喂餌料,讓其初步適應鱔池(或網箱等)環境,同時呈饑餓狀態,增加食欲。第四天傍晚開始投喂人工餌料,每天傍晚一次。餌料種類應該是黃鱔愛吃的蚯蚓、螺蚌肉、鮮魚等。餌料數量為黃鱔總重的2%-5%(看吃食多少靈活增減)。開始時將餌料全池勻灑,并逐日向餌料臺集中,10-15天后,新投全部餌料過渡到餌料臺上,黃鱔將全部上臺吃食,馴喂就已成功。以后即可把人工餌料投在餌料臺上。
馴喂人工餌料時應注意四點:
①選定的開口餌料在馴喂期不能隨意改變,而且該種餌料應該是黃鱔愛吃的餌料,并是以后長期投喂的主要餌料。如果以后長期投喂的餌料不是馴喂的開口餌料,那么要待黃鱔在餌料臺上正常吃食后,再逐漸減少開口餌料量,增加將長期投喂的餌料量,直到全部改變過來。
②鱔池(或網箱等)必須設置餌料臺。
③餌料顆粒大小適宜。
④馴喂期不宜放養泥鰍等與鱔爭食的水生動物。
五、投餌次數與投餌量
筆者養殖投餌次數是:水溫18℃以下,每日投餌1次;水溫21-28℃每日上午傍晚各投餌1次。養鱔投餌不能忽多忽少,或時有時無,影響消化生長。一般日投鮮餌料量為鱔重量的3%-10%,配合餌料為2%-5%。以鮮料1-2小時、配合料在0.5-1小時吃光為度。但每次投餌量還應注意環境因素對攝餌的影響靈活增減。(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