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虹鱒系冷水性魚類,福建建寧縣自1992年開始利用山泉水進行
養殖試驗取得成功,積累了一定經驗。近幾年來,筆者發現表皮潰瘍對虹鱒影響較大,現將潰瘍癥狀、病因、防治等情況整理如下。
一、主要癥狀
發生潰瘍后體表粘液增多,休色發黑,在水面離群獨游,食欲減退或不食,數日后死亡。有兩種情況:
①體表局部立鱗或脫鱗、充血或白斑狀,呈小塊表皮腐爛、癬狀。但肌肉腐爛程度較輕。
②體表局部或多處潰瘍,肌肉腐爛較多,但不傷及內臟。
二、病因分析
據資料顯示,虹鱒超過20℃會食欲減退,24℃停止攝食,水溫長時間超過24℃時會死亡。根據養殖情況來看,建寧水溫達27℃時才開始慢慢死亡,這或許與多年養殖、馴化有關。
第一次發病在2002年6月份,當時水溫23℃,捕撈出售后剩余的虹鱒有3%發生潰瘍,零星死亡。2003年后水溫在22℃以上時,即使未捕撈或分池,也會發生潰瘍癥狀,并有少量死亡。據此分析估計,第一次潰瘍時,是溫度較高時,水質不好,致病菌乘虛而人,雖然虹鱒的溫度忍受能力增強,但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水體極易富營養化,有害物質增多,致病菌容易滋生,在長期洗池、分池、捕撈等外界千擾情況下,應激反應強烈,從而造成表皮潰瘍。
三、防治措施
綜合以上情況,我們確定了標本兼治、以防為主的防治原則。
(一)預防方法
以下方法能達到一定效果,避免和減少魚病發生。
1.遮蔭通風、降溫。避免陽光直射,水泥池要搭棚且兩頭通風;土池用遮陽網防曬。水溫高時,有條件的地方要挖水井,定時把井水抽入池中。另外要加大池水的排放量。
2.減少投喂量。此病在高溫時易發生,如果投喂時不注意,易造成水質污染,易感染病菌。
3.定時用20克/米3生石灰消毒,每次間隔10-15天,(山區水偏酸,生石灰有利于調節pH值,有利于殺菌等);定時用土霉素0.1-0.2克/千克魚,每次間隔10-15天,連用3天。
4.定期潑灑光合細菌,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5.分池或捕撈前停食1日,分池或捕撈后應用藥:高錳酸鉀1-2克/米3,連用2日;或二溴海因0.3克/米2連用2日。二者輪換使用更佳。同時用土霉素0.1-0.2克/千克魚或金銀花、蘭根、大黃、黃岑、黃柏、茵陳、五倍子、魚腥草、大青葉、車前草各占10%合劑粉碎拌料內服(用藥量占飼料量的1%),連用3天。
(二)治療方法
采用外用和內服相結合的方法,經實踐有一定的效果。
1.用二溴海因0.35克/米3連用3天;或用二氧化氯A、B袋0.3克/米3,連用3天。做到每日傍晚5-6時用藥。每日藥浴,10-12小時,然后排污,注入新鮮水,對流,徹底更換池水。
2.用氟哌酸0.1-0.2克/千克魚拌餌內服或中藥配方金銀花、板蘭根、大黃、黃岑、黃柏、茵陳、五倍子、魚腥草、大青葉、車前草各占10%合劑粉碎拌料內服(用藥量占飼料量的3%),連用5天。(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