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顙魚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在中高檔名貴品種之中,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各地市場上該魚都較為暢銷,從而導致其養殖面積逐漸加大。
但左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放養密度和養殖面積加大的同時,各地報告顯示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加大。為此,筆者開展了黃顙魚病害種類調查,并結合養殖區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幾種常見疾病的主要控制技術,報道如下,供參考。
一、機械損傷
1、病因 由于黃顙魚喜集群生活,其胸鰭和背鰭長有硬棘,在生產操作和運輸中易造成魚體皮膚擦傷、裂鰭等機械性損傷,繼發細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爛鰭和生長水霉為主要癥狀。
2、流行情況 主要為網箱分養操作及大規格魚種長途運輸后受傷。
3、疾病控制技術 在拉網鍛煉、運輸中要細心操作:出苗時,暫時養網箱時間不要過長。并盡可能降低暫養箱的放養密度:運輸用水中可以適量添加土霉素,魚種入池或入網箱前要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或3%的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腫病
1、病因 由細菌感染引起。
2、癥狀 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濃液.肝臟土黃色,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霉黑點。
3、流行情況 該病在苗種或成魚養殖期間危害最大,尤其是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暴發時來勢猛,蔓延快。
4、疾病控制技術 養殖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疾病發生后,每天進行水體消毒1次,連續3天。同時,在飼料中添加0.6-0.7克/公斤的四環素制成藥餌進行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在投喂魚肉漿時,每天應到餌料中添加.1%的食鹽。
三、水霉病
1、病因 水霉菌
2、癥狀 水霉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而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且向內、外生長與蔓延擴散,似灰白色的棉絮狀附著物,病魚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魚卵上布滿菌絲,則變成白色絨球狀,霉卵成為死的魚卵。
3、流行情況 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體表帶有傷口的苗種、成魚。此病在水溫低時最易發生,多因拉網、分箱、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4、疾病控制技術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并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達到2毫克/升濃度,2天后再潑灑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消毒,水溫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四、腸炎病
1、病因 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
2、癥狀 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則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剖開魚腹,患病較輕的魚體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塞腸管。病魚離群獨游,活動遲緩,食欲減退。
3、流行情況 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菌感染可能來源泉于養殖水域的底層淤泥,魚體攝食的浮游動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肉漿也有可能攜帶該病菌。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為25℃-30℃時。
4、疾病控制技術 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變腐敗的飼料,活餌應用2%-3%的食鹽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的食鹽或0.1%的鮮大蒜汁進行投喂;他池潑灑0.5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并在飼料中添加0.4-0.5克/公斤土霉素粉,連續投喂5-7天。
五、車輪蟲病
1、病因 由輪蟲寄生引起,
2、癥狀 病魚焦躁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游,呈“跑馬”現象;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寄生于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
3、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黃顙魚魚苗、魚種,多發生于春末秋初。
4、疾病控制技術 全池潑灑0.7克/立方米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或用苦楝樹葉30公斤/畝煎煮后用湯汁全池潑灑。
六、小瓜蟲病
1、病因 由多子小瓜蟲寄生引起。
2、癥狀 在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小白點,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小瓜蟲。
3、流行情況 子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流行于春、秋季。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魚體易被小瓜蟲感染。
4、疾病控制技術 用福爾馬林50-60克/立方米浸洗魚體10-15分鐘,同時,發病魚池亦用福爾馬林消毒:全池潑灑2克/立方米亞甲基藍,連續數次,每天1次。
七、錨頭鳋病
1、病因 由錨頭鳋寄生引起。
2、癥狀 發病初期,病魚呈急躁不安、游動遲緩、魚體消瘦等現象。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鳋寄生。
3、流行情況 4-6月是流行季節。
4、疾病控制技術 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0.3-0.4克/立方米,療效顯著。
八、營養性疾病
1、病因 飼料中的營養成份過多或過少,飼料成份變性或能量不足,均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
2、癥狀 常見癥狀有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癥等。病魚肝臟腫大,肝臟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臟色淡。病魚零星死亡。
3、疾病控制技術 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疾病的控制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切實做好預防措施:
①徹底清塘,嚴格消毒。
②苗種放養時,要用食鹽等藥物浸浴消毒。
③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的苗種。
④投喂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經過發酵的糞肥;
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注、換水。
⑥定期潑灑藥物消毒水體與口服藥物,堅持對活餌、飼料臺、食場進行消毒。
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應注意:黃顙魚為無鱗魚,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摘自南方農村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