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加洲鱸又名大口黑鱸,原產于北美洲淡水水域,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適溫性的肉食性淡水養殖品種。其肉質細嫩,富有營養。目前都以池塘養殖為主,為了拓寬養殖路子,提高養殖總體水平,我們在亭下水庫開展網箱養殖試驗,現將一年多來試驗情況作一介紹:
一,材料與方法
1.網箱
網箱規格3X 3X 3(M),魚種箱網目0.6—0.8CM,成魚箱1—1.5CM,均選用聚乙烯制成的無結節網片剪裁拼裝而成,四周架在毛竹框架上,箱底輔以鋼筋支撐,固定箱形,兼作沉子。
2.魚種放養
分別選用aCM左右夏花和一令魚種,入箱時用2—3%食鹽浸浴5—10分鐘。
3. 飼養管理
加州鱸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小型的魚蝦。網箱養鱸如果投喂活餌決非易事,不但不可能收集大量活餌,而且雖有活餌,又往往仍有一部分從網眼中逃脫而不能被全部利用,在試驗中,我們只是將海產小雜魚制成魚糜或小塊進行投喂。餌料投喂堅持定時、定位,時間長了,加州鱸到投喂時間自然會聚集到食場附近覓食。投喂的飼料必須注意適口。投喂的方法都是一小把一小把手撒,當魚塊慢慢下沉時,鱸魚就會迅速沖過去捕食。每天的投飼量一般掌握在魚體重的6—8%,日投飼2—3次。
當飼料不足時,為了防止自相殘殺,我們還注意及時分箱,做到大小分養。
4.魚病防治
網箱養殖也應堅持“以防為主”,即定期或不定期地采用漂白粉掛袋,掛袋的方法是把2—3兩漂白粉盛入塑料袋內,袋上扎些小孔,任其散發,達到殺菌凈化水體的作用。
單一常投小雜魚,易造成營養不良,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生潰爛,并出現紅斑。九月份,我們發現過這種情況,即一方面用孔雀石綠全箱潑灑,一方面在飼料中添加魚肝油,每斤飼料均勻拌2粒魚肝油(每粒含維生素A1萬國際單位、維生素D1000國際單位),連續使用三天,基本控制了病情漫延危害。
二、養殖結果
九四年共放養一令魚種526尾,計42斤,3CM夏花7715尾,累計出售商品魚353.5斤,銷售收入9855,50元,加上自食和存箱商品魚60多尾,成活率約7%。平均銷售價格為每公斤55.75元,收支相抵持平。
三、討論
引進加州鱸實行網箱養殖,畢竟是一項新的工作,對這條魚的認識還是初步的,根據我們試驗觀察,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展開討論,繼續探討:
1.魚種的規格和網目的關系
試驗網箱網目偏大,而采購的魚種個體大小參差不齊,造成鉆網逃魚。去年5月23日入箱魚種到7月27日分箱計數僅存2540尾,成活率只有32.9%,我們分析除了自殘因素外,逃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認為入箱魚種的規格應控制在5CM以上為好。
2.飼料與產量的關系
試驗用單一小雜魚作飼料,往往會引起營養不良,進而影響魚體生長,稍不慎,還會出現癤瘡病,而致大量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在飼料中不時添加維生素,或配用營養比較全面的顆粒飼料投喂,以避免因飼料單一造成的不必要損失。
3.網箱清污與箱內水體溶氧的關系
加州鱸對氧氣要求較高,適宜在溶氧較高的水體中生長。網箱內水體溶氧主要靠水體交換去獲得,而隨著魚體的成長,魚體越大。耗氧量趨高。所以,在養殖過程中,除了及時換箱分養外,還要采取相應的清污措施,或勤洗網箱,或搭養適量的鯉魚或羅非魚,清除附著在網片上的青苔。和箱底的殘餌,使魚類生括在一個經常保持清潔、水體溶氧較高的環境中。
4,防治魚病與養殖成敗的關系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我們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做到無病前防,有病早治。即在選擇設置網箱水域時注意到水質清新無污染,入箱魚種先行浸浴消毒,飼養期間定期用漂白粉掛袋抑制有害細菌繁殖,投喂的飼料中添加防病藥物,發現魚病確診后對癥下藥不馬虎。
5.魚種規格與效益的關系
從試驗中可以看出,放養魚種規格越大,相對養殖效益越高,小規格魚種因從池塘中移入網箱大多未經馴化,在大型水庫適口的小鮮活魚又不易獲得,魚種移入網箱需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影響生長,而大規格魚種已經過馴化,對飼料已經適應,不但可以縮短網箱養殖周期,而且成活率高,比較效益相對就要比投放小規格魚種高得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