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春季往往是魚病的多發季節,如果不引起重視和采取防范措施,就會給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進入春季,氣溫逐漸升高,池塘內各種微生物、寄生蟲開始大量繁殖,而魚類在經過越冬后體力消耗大,體質較弱,特別是出魚上市多次拉網造成魚體受傷和魚體凍傷,很容易被病原體感染,引起魚類發病,給養魚場造成很大威脅。因此,進入春季后的防病、治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將幾種春季常見魚病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水霉病
又稱膚霉病、白毛病。其病原體常見的種類有水霉和綿霉等屬。
病癥與診斷:肉眼可見灰白色棉毛狀菌絲體附著于魚體。使負體負擔過重,游動失常,食欲不振,日漸消瘦,逐漸死亡。
流行情況:發病時間大多集中在3-4月,通常在水溫10-20℃時發病,常見于各種淡水魚類。水霉營腐生活,在魚體通常以“傷口寄生”出現,是魚卵和苗、種階段的主要疾病之一。
防治方法:
1.操作時盡量避魚體受傷,越冬魚種放養密度不可過高。
2.已發生水霉病的水體,每畝用旱煙草稈10千克,食鹽5-7.5千克,加熱水15-20千克浸泡半小時,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續兩天。也可采用0.5克/米3水體的福爾馬林溶液全池潑灑。
3.全池潑灑五倍子2-3克/米3水體煎汁潑灑。
二、赤皮病
病原:熒光假單胞菌。
病癥與診斷:病魚體表鱗片松動脫落,局部或大部分充血發炎,以腹部兩側為最明顯,背鰭基部充血,嚴重時全部鰭條基部充血發炎,鰭條末端腐爛,鰭間組織嚴重破壞,常有水霉寄生,呈繼發性感染。
流行情況:全國各主要養魚區均有流行,以江、浙一帶最嚴重,流行季節不明顯,以春末夏初為常見,并常與腸炎、爛鰓等病并發,主要危害草、青、鯉魚。
防治方法:
1.負池徹底清塘消毒,并在扦捕、搬運放養過程中防止魚體受傷。
2.此病的病菌除在皮膚、肌肉引起病變外,并侵入血液,治療時必須體內與體外同時用藥:全池潑灑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3-0.4克/米3水體同時于每千克飼料中添加克暴靈0.5-1克,連投3-5天為一療程。
三、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其是由多子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鰭條和鰓組織而引起。
病癥與診斷:病魚皮膚、鰭條或鰓瓣上,肉眼可見布滿白色小點狀的囊泡,體表粘液增多。病情嚴重時,龜體覆蓋著一層白色薄膜。病魚游泳遲鈍,漂浮水面,有時集群繞池,魚體不斷和其它物體磨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流行情況:此病全國各地都有流行,寄生在各種淡水魚上。從魚苗到成魚都可發病,但以夏花階段和魚種,受害最大,水溫15-25℃是此病的流行季節。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放養,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死蟲卵和幼蟲。
2.用大黃250克,野菊花250克混合加水煮沸全池潑灑,效果較好。或每畝水深1米用鮮辣椒粉250克,干姜片100克,混合加水煮沸,全池潑灑,有療效。
四、復口吸蟲病
由復口吸蟲尾蚴和囊蚴寄生于魚體內引起。
病癥與診斷:當魚種急性感染時,在水中掙扎游動,病魚頭部和眼眶周圍充血,若病重則失去平衡能力,臥于水面或頭部向下尾部朝上,魚體顫抖,并逐漸彎曲,短期即可出現大批死亡。慢性感染時,病魚眼球混濁,呈乳白色,嚴重時眼球脫落成瞎眼。
流行情況:在全國各養殖地區均有發生,尤其以長江流域各養魚地區更為嚴重。此病能造成魚苗、魚種大批死亡,尤以鰱、鳙為甚。
防治方法:
1.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死蟲卵和幼蟲。
2.用90%晶體敵百蟲0.2-0.3克/米3水體的濃度全池潑灑。外用同時,可于每千克飼料中添加內服殺蟲精1-2克,連投3-4天為一療程。(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