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池中青苔過多
1.預防措施 加水前對養殖池進行徹底清塘,加水后及時使用氮磷肥或商品配方魚月巴—如“活嫩爽肥水素”,使水體呈現黃綠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厘米,使基礎餌料生物盡快繁殖起來,從而控制青苔的生長。
2.治療措施
(1)青苔大量繁殖時,在晴天下午用粗鐵絲綁成爪狀,再綁在竹竿上,撈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潑灑氮肥和磷肥各3-5千克或“活嫩爽肥水素”1千克/畝.米。
(2)在下風處撒稻草灰,阻斷藻體光合作用。
(3)在藻體聚集處撒生石灰,通過突然改變局部水
體的酸堿度殺滅藻類。
(4)每畝水面用殺青苔的藥與濕潤細土拌勻后撒于青苔密集處,但注意在用藥物治理青苔的同時,為防止由于青苔腐敗而對養殖動物有害,宜潑灑微生物水質調節劑如好水素(芽孢桿菌、枯草桿菌)或光合細菌,再開增氧機或撒增氧劑。
二、水質突變
如果池塘發生水質突變,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水源方便的應立即大量換水。當水質突變時,一方面立即抽取底層水30-40厘米,另一方面立即加入無污染的河水,使魚大量聚集在溶氧高的注水區域,緩解魚類缺氧、中毒程度。
2.注水不方便的池塘,應采取施用驅氨凈水劑吸附有毒物質,同時潑灑增氧劑。
3.由于水質突然變瘦,肥水是水變之后必須采取的措施,因此水突變之后應潑灑“活嫩爽肥水素”,使水變肥,而且可以降低氨氮。
4.由于水質突變,往往活下來的魚的鰓或內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當吃食正常時,應投喂維生素、大蒜素等保健藥餌,以促進魚損傷器官的恢復。
經過水質突變后,養殖魚類的生長速度明顯降低,抗應激能力下降,大多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恢復,所以應盡量避免發生水變。
三、微囊藻過多
微囊藻屬于浮游植物藍藻門,由于池中微囊藻大量繁殖,而使池水水面呈現一層翠綠色的薄膜,俗稱湖靛,又叫臭綠紗。微囊藻死亡以后,其尸體腐爛分解產生羥胺、硫化氫及甲烷等有害物質,會使魚類中毒死亡。其中毒癥狀與神經性中毒癥狀相似,反應遲鈍,抽搐,翻滾。當微囊藻在魚池大量繁殖時,抑制池中其它藻類的生長繁殖,同時在水面形成一層翠綠色的膜,阻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水中和水中的二氧化碳溢出。在夜間因微囊藻的呼吸作用導致水中氧氣大量消耗和二氧化碳的大量積累,使水質迅速惡化,容易引起魚類窒息、中毒死亡。而且微囊藻過多的水體酸堿度相當高,pH值甚至可以達10以上,使魚蝦鰓部黏液分泌過多,鰓絲腫大,阻止氧氣交換,使魚蝦處于應激狀態。
微囊藻綜合防治方法:
1.冬季干塘晾曬池底。每年從秋季開始,凡賣完魚貨的池塘均應先后排干池水,利用冬季寒冷的天氣晾曬池底。春季放魚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2.挖塘泥。在冬季或放魚前挖去池塘底層一定數量的底泥,也可預防微囊藻的滋生。
3.搭配濾食魚。以飼養優質魚為主的池塘,搭配一定比例的鰱、鳙魚。魚種池搭配20%-25%的鰱、鳙魚夏花;成魚池搭配25%-30%的大規格鰱、鳙魚種(其中鰱魚魚種占95%、平均150克/尾,鳙魚占5%)。因濾食性魚類濾食浮游生物,從而減少微囊藻的出現率。
4.利用驅氨凈水劑吸附水中死亡藻類和多余氨氮,然后用好水素調整水體營養元素平衡,抑制微囊藻的生長,讓其它有益藻類繁殖起來。
四、亞硝酸鹽過高
在養殖池中,亞硝酸鹽的分布規律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隨距離污染源的遠近而有由小到大的變化;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上層水亞硝酸濃度低于下層水亞硝酸鹽濃度,低于底泥中亞硝酸鹽濃度。
防治方法:
1.底凈活水寶和驅氨凈水寶每半個月使用一每次用2-2.5千克/畝.米,吸附水中多余的有機物和底泥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然后潑灑好水素和凈水寶(不必溶解)使之降解。
2.當亞硝酸鹽過高時,只能采用緩慢換水和施用好水素的方法。然后內服保肝寧或電解多維一個星期,提高抗應激能力和降解血液中的亞硝 酸 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