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年,安徽碭山縣國營漁場的幾口家魚夏花魚種池塘連續發生白尾病,通過安徽碭山縣積極防治,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沒造成大的損失。筆者現將防治情況作一小結。
一、基本情況
發病池塘4口,面積12畝,水源皆來自縣環城河;該水由城市生活用水和天然雨水組成,水質偏肥,總體狀況較差。5月中旬魚苗陸續下塘,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4口池塘先后發生白尾病,其中7月中旬一口4畝池塘夏花為外地購進,下塘后2日病發,死魚較多。
二、發病癥狀
發病對象主要為花白鰱,發病初期,水中觀察,病魚背鰭下方或尾柄處出現白點,尾鰭末端有些發白,先后迅速蔓延擴大,致使背鰭和尾鰭間體表呈白色;撈取病情嚴重的病魚,可看到尾鰭或殘缺或大部分爛掉;病魚前半部黑瘦,黑頭白尾狀十分明顯,行動遲緩,不久即頭部朝下,尾部向上,身體與水面垂直,時作掙扎,很快死去。
三、病因分析
該病病原為白皮假單胞菌(白皮極毛桿菌)。經分析有以下幾方面致病原因。
1.水質不潔 安徽碭山縣幾家魚苗場皆處城區,苗種培育的水源都取自環城河水,目前,水源皆已富營養化,水質不好,有害蟲菌多,苗種飼養期間,大都沒有新的水源可用,且苗種培育過程中不注重水體的改良,尤其在高溫期,池水過淺,水質變化快,經常能聞到異味。
2.繼發性感染 主要由錨頭鳋引起。錨頭鳋是安徽碭山縣環城河主要的寄生蟲,從苗種到成魚常年都可見,由此而引起病魚的再次感染。本次一口3畝池塘發病就因此而引起。
3.機械損傷 在對魚種分塘、銷售、過篩、裝卸魚以及池塘除害過程中,因拉網操作不慎,使魚體碰傷,鱗片脫落,病菌很快侵入而引發魚病。其中一口4畝池塘,是在7月中旬從外地購進魚種時,經拉網、裝魚、運輸、卸魚等環節的操作,下塘2日后即大量出現白尾而死魚。
四、治療情況
該病多屬急性型、流行快,治療及時,一般用藥后第二天死魚明顯減少,3-4天停止死魚。本次治療過程:6月下旬,魚病較輕,用氯殺靈0.15克/米3全池潑灑;7月中旬病情嚴重,第一天潑灑0.15克/米3氯殺靈,第二天潑灑0.2克/米3二溴海因;8月下旬,發病較重,第一天用B型滅蟲精,用量8毫升/畝,第二天用.03克/米3溴氯海因潑灑一次。
五、預防措施
1.保持魚池水質清潔,標準為肥、活、嫩、爽、無污染。象安徽碭山縣目前情況,應另辟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城河水與地下水混合使用。
2.在扦捕拉網、運輸、分揀魚時要細心操作,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夏季晴天拉網應避尹:高溫時段。
3.殺蟲、殺菌。定期用殺蟲劑殺死錨頭鳋等寄生蟲,定期畝用生石灰10千克或氯殺靈0.15克/米3或溴制劑消毒水體。(摘自科學養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