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花魚骨(Hemibarbus maculates)屬鯉科、鮈亞科,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庫中,最大個體2 kg,是經濟價值較高的中小型魚。花魚骨 體形優美、食性雜、養殖范圍廣、群體產量高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上俏銷,但由于其體質嬌嫩、性情急躁、不耐低氧,而且在池塘中搶食能力差,所以,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開發。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僅靠天然捕撈的花魚骨 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00-2002年,我們在人工繁殖魚苗的基礎上,進行了花魚骨 苗種培育、商品魚養殖的試驗,獲得成功。
1 苗種培育
1.1 培育池
培育花魚骨 魚種的魚池為統一規格的正方形水泥磚墻池,面積210 m2,水深1.2-1.5 m;砂礫底質,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出水口裝有牢固的防逃柵。魚苗人池前用生石灰進行嚴格消毒,2-3 d后注水50-70㎝,灌水時用尼龍紗網過濾,防止野雜魚和敵害生物隨水人池。
1.2 培育適口餌料
每口魚池施有機肥50㎏、碳酸氫銨5 ㎏、過磷酸鈣 10㎏。施肥2d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質呈淡綠色,水體中藻類和輪蟲等小型適口餌料較多,此時魚苗人池成活率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意了以下2點。一是適口餌料生物出現的高峰期和魚苗下塘時間要吻合,就是在藻類和輪蟲大量繁殖時魚苗下塘,保證有充足的餌料。施肥的時間必須根據水溫和魚苗人池的期限而定,水溫 20-22℃時,魚苗人池前70-80 h施肥;22-24℃時,人池前50-70 h施肥,24℃以上時人池前2d施肥。二是施肥不能過多,特別是有機肥施用量不能過多,以防水體有機物過多耗氧和降低pH值,對魚苗產生有害影響,最好是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既能保證浮游生物繁殖所需的養分,又能減少耗氧,保持良好水質。
1.3 適時入池精心喂養
花魚骨人池的時間以混合營養期為好,此時卵黃尚未完全消失,既可吸收卵黃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消耗,還可攝食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等生物餌料;經過2-3d的環境適應和生長,魚苗體長一般超過10 mm, 能攝食較大的浮游生物和人工投喂的飼料,因而成活率高。從試驗的情況來看,魚苗的適宜放養密度為400- 450尾/m2。密度超過525尾/m2,會因餌料不足、水質惡化影響魚苗生長,造成規格不勻,降低成活率;密度低于250尾/m2,雖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略高于400-450尾/m2,但水體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經濟效益低。
為了保證有充足的餌料,魚苗剛下塘時,每天潑灑2次豆漿,5 d后水質開始變肥,及時加注新水10-15㎝。以后每隔2-5 d加水1次。飼養15 d時在池邊定點投喂適量豆餅糊,并在豆餅糊中搭配少量甲魚飼料,以保障魚苗生長的營養需要。
1.4 魚種培育
經過20-25 d的飼養,體重增加200余倍,進入夏花魚種階段,應及時分池養殖,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花魚骨 夏花比較嬌嫩,抵御不良環境能力差,因此,培育過程中應為其提供良好的水質條件和充足而營養豐富的食料。魚池注水1.5-1.8 m,施足基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施肥量視水質而定,一般每公頃施有機肥3000- 4500 kg、尿素230 kg、磷肥450-600 kg;土質肥沃的老魚池,施肥量減少30%- 50%。
魚種放養時用3%的鹽水浸泡3-5 min,殺滅病原體,防止魚種在拉網、運輸過程中受傷后染病。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培育技術、出塘規格綜合考慮。當年養成商品魚的,以稀養為好,每公頃放養量18萬- 23萬尾,不應超過23萬尾,經過4-5周的強化培育,即可轉人成魚養殖;如養成冬片魚種,放養密度可高一些,每公頃放養 45萬- 60萬尾,飼養一段時間后再分池。魚種放養后,應加強喂養。一要視水質情況及時施肥,保持水體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施肥應少量多次,每2d 1次,每次施有機肥700-1000 kg,無機肥以0.3g/m3氮、0.1 g/m3有效磷計算施肥量,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40 cm。二要投喂足量的優質飼料,保障幼魚快速生長所需營養。放養初期配合飼料的比例為:魚粉15 %、豆餅40%、萊餅30 %、小麥粉15 %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6-8周后飼料配比可改為:魚粉5%、豆餅粉50%、萊餅25%、小麥粉20 %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投喂時將飼料加水拌和后堆放在飼料臺中。每日投喂以1.0-1.5 h吃完為限。三要加強水質管理,為魚種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經常加注新水和下生石灰調節水質,保持水質的適宜酸堿度和充足的溶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