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淡水魚類暴發性流行病又稱細菌性敗血癥,是危害養殖魚類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該病發病急,危害魚的種類多,危害魚的年齡范圍大,流行面積廣,流行季節長,給淡水養殖業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在生產實踐中,我們通過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使該病得到控制,取得了較多滿意的效果。下面根據該病的病理特征及流行情況,并結合實踐經驗,介紹一下綜合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一、病原體
該病的致病菌為嗜水氣單胞菌和溫和氣單胞菌,二者均為革蘭氏陰性桿菌。
二、流行情況
細菌性敗血癥是一種廣泛流行,危害極大的暴發性魚病。當水質惡化、水中溶氧低、有機耗氧量大、總氮高時,極易發生此病,發病水溫在10℃-35℃,當水溫為25℃以上高溫時發病最為嚴重,主要危害鰱、鳙、鯽、團頭魴等多種養殖魚類。
三、發病癥狀
發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時魚厭食或不攝食,靜止不動,或在池邊狂游、亂竄、衰竭而死。病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球、鰭基及魚體兩側充血,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水。病魚嚴重貧血、鰓發白,有的鱗片豎起、肌肉和鰾壁充血。因病程長短、疾病的發展階段、種類及年齡不同,病魚癥狀多樣化。少數病魚看不出明顯癥狀就死亡,主要因其體質較弱,病菌侵入多而引起的超急性發病所致。
四、致病條件
敗血癥的病原體以氨作為氮的來源,在適溫條件下,當氮的含量達到0.1毫克/升時,病原體迅速繁殖。當水質惡化水體氨氮濃度高時,魚體內的氨代謝受阻,魚體氨中毒,造成抗病能力下降,病原體乘機侵襲魚類,從而導致敗血癥的發生。因此,水質惡化是誘發敗血癥的基本因素,池塘清整不徹底,魚病預防不到位是發生病害的重要條件,其他如飼養管理不細致而造成的水質老化,投喂餌料不科學而導致的魚類營養不良,近親繁殖而造成的魚種抗病能力下降,病死魚處理不及時而引起的相互感染等,這都是誘發魚類敗血癥的重要因素。
五、預防措施
切斷敗血癥病原菌的傳播途徑是預防暴發性流行病的重要方法。在養殖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切實把病害的發生消滅在萌芽狀態,不給病原菌的繁殖傳播留下機會。為此,必須做好以下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 池底淤泥是病原體滋生繁衍的優良基質,挖除過多淤泥,并對保留淤泥用生石灰等消毒劑徹底消毒,以殺滅病菌。改善淤泥生態環境,是預防敗血癥發生的重要途徑。
2、魚種消毒 要選用優質,健康,抗病力強,活潑好動,色澤鮮亮,無病無傷的魚種。在魚種下塘前,用15-20ppm的高錳酸鉀藥液消毒10-30分鐘,或用2%-4%的食鹽水消毒5-20分鐘,以殺滅魚種體表的病原等。
3、科學放養 應根據池塘條件,技術水平及防病能力等因素,科學確定放養品種,搭配比例,放種密度等,使魚類生活于密度合理,搭配科學的優質的水域環境中,確保魚的健康生長。
4、水體消毒 通過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溴氧海因消毒劑等,對水體水質予以消毒,并可通過注換新水,使用增氧機等手段,改善水質條件,還可通過使用光合細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劑的方法,使水域生態呈良性循環,避免水體水質惡化,減少敗血癥發生機率。
5、合理投餌 正確掌握投餌量,提倡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節省餌料成本,減少餌料浪費,減輕殘餌對水質的影響。
6、科學施肥 根據魚的具體要求和池水透明度的實際狀況,適時適量施用肥料,以確保不對水質造成危害性影響。
7、食場消毒 每日清除殘餌,以減小殘餌分解對水質的影響,每周用溴氯海因或魚蝦殺蟲靈等漁藥對食場消毒一次,間隔使用,濃度以魚能耐受并可進入食場攝食為度。
8、流行季節提前預防 5-9月是魚病流行旺季,須及時殺滅魚體寄生蟲,以免魚體受傷染病、結合水體消毒,使用溴氯海因等消毒劑殺滅病菌。
9、工具等的消毒 發病池用過的工具,要嚴格消毒。病池水不得隨意外排,以免污染其它池塘水域,病魚死魚要及時撈出,消毒后深埋,以免病菌的傳播。
六、治療措施
細菌性敗血癥發病急、病程長、流行廣、危害重,必須采用綜合治療措施,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其步驟如下:
1、第一天殺滅魚體外寄生蟲,如使用0.5ppm的晶體敵百蟲(90%),或每畝每米水深用魚蝦殺蟲靈15-20毫升,并停食一天,以備次日投喂藥餌。
2、第二至第六天投喂藥餌,連喂5天。可用每千克餌料加氟苯尼考(10%)0.3-0.4克,或使用添力口比例為2%的百菌清藥餌等。
3、第三天和第五天全池遍灑消毒劑。如0.4ppm的溴氯海因或0.3ppm的消毒精。
4、第十天調節水質,每畝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千克化漿全池潑灑,改良水體水質,調節水體pH值,創造良好水質環境,滿足魚類生長要求。(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