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每年立冬以后,氣溫下降,養殖魚類進入越冬期,活動遲緩,發病增多。因此,養殖戶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魚病防治。在冬季常見的魚病有白點病、赤鰭病、白云病、赤皮病、膚霉病等,現分述如下,供參考:
一、白點病
白點病由小瓜蟲寄生感染引起、病魚體表粒液增多,全身粘液層內有許多白點,這是由于寄生引起組織增生的點狀囊泡。一般在初冬季節、水溫150C-25~寸流行。
防治方法:此病流行季節,即11月至翌年3月份,每月用濃度為10x10-6福爾馬林潑灑全池。
二、赤鰭病
赤鰭病,由細菌引起,黃鱔、泥鰍及溫室中的胡子鯰、羅非魚最易感染發病。病魚的胸鰭、臀鰭、體表主要充血、發紅,肛門紅腫發炎,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并逐漸變為深
紅色、腸管糜爛,進而并發水霉病。
防治方法:避免魚體受傷;病魚可用10x10-6濃度的四環素藥液浸浴一天一夜或在飼料中拌人土霉素投喂,可收到較好效果。
三、白云病
白云病多發生在水溫15℃以下,當水溫上升至200(2以上時極少發病。病魚體表粘液分泌較多,頭部、鰭及體表形成一層白色漿膜,尾部和鰭部較明顯。發病嚴重時可并發豎鱗病,鱗片豎起,鱗片基部水腫,用手壓有黃色液體流出,鱗條基部有出血現象,有的鱗片脫落,脫落處肌肉發炎、出血、腫脹。病魚體質漸瘦,食欲不振,頭常伸出水面,見人反應遲鈍。
防治方法:進入11月份之后,養殖戶每月可投喂土霉素藥餌2-3次,每次每10kg飼料加入土霉素3g。發病后,將病魚撈出,用3%-5%的食鹽浸洗,10-15分鐘,有很好的效果。
四、赤皮病
赤皮病,又叫赤皮瘟,大多是由于冬季拉網操作或在運輸過程中皮膚受傷、細菌侵入魚體而引起。水溫較低,受傷后的魚抵抗力下降,受感染后魚體表局部充血,發炎,鱗片脫落,呈現塊狀紅斑。鰱鳙及鯉較容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1)在拉網、運輸操作過程中注意不要擦傷魚體。(2)發病時,可用漂白粉兌水全池潑灑,用量為5g/m3,隔天潑一次即可治愈。
五、膚霉病
膚霉病,又叫水霉病,是常見的魚病之一。主要因拉網、運輸的操作不當、魚體鱗片脫落,皮膚損傷,水霉菌侵入而引起。頭部勻可寄生水霉菌、當菌絲大量繁殖,生長成叢,
就像舊的棉絮狀,呈灰白色,肉眼可見。
防治方法:用3%的食鹽溶液浸洗魚體15—20分鐘,可起到預防作用,發病后,全池潑灑食鹽及小蘇打合劑(1:1的比例)每m3水體用量為2g,連續潑灑2-3天即可。(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