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品種名稱:鯔魚(Mugil cephalus)
俗 稱:魚(M.so-iuy)、粗鱗(Liza dussumieri)
屬 種:鯔科
一、鯔魚養殖概況概述
我國對鯔科魚類的養殖,主要有鯉(Mugilcephalus)、 鯔魚(M.sO一iuy)、粗鱗(Liza dussumieri)、棱(L. carinatus)和(L. haematocheila)等品種,而鯔魚和魚 是最主要品種,而且有南鯔北的習慣,即在我國南方主要以養殖鯔魚為主。鯔魚,遼寧、河北俗稱白眼,浙江、福建 俗稱烏鯔、烏頭、烏仔魚、青頭,廣東、廣西俗稱烏頭鯔、青鯔、追魚。鯔魚廣泛分布于溫帶、熱帶及亞熱帶等近岸海域中。在我國,從東北至西南沿海一帶均有分布。
鯔魚適鹽性廣,在海水、河口及淡水中均能生活和生長, 適合于各種不同鹽度水體飼養。鰓魚對養殖池塘的條件要求 相對不甚苛刻,沿海蝦塘、家魚養殖池塘均可放養。鯔魚食 物鏈短,主要以腐殖質、沉積的有機碎屑、附生藻類及小型 動物為食,人工投喂麩皮、豆餅、酒糟等都能滿足鯔魚生長 的營養需要。 在人工養殖情況下,鯔魚生長速度快,天然捕撈的鯔魚 苗放養密度適宜,飼料充足,并管養得當,年初放養的當年 鯉魚苗一年可達500-750克。相對于其他傳統養殖魚類品 種,鯔魚病害較少,一般不出現重大流行病的蔓延和危害。日 常管理得當,保持良好水質,減少魚體損傷,更可杜絕魚病的發生。
鯔魚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在港澳地區和廣東沿海是比較受歡迎的水產品之一,由成熟鯔魚卵巢制成的魚子醬在國外更被視為營養豐富的高檔食品。由于鯔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其經濟價值也頗為可觀,在香港地區每500克可達20港元,在粵東地區近幾年最高價可達30元左右。
由于鯔魚具有較好的市場價格,80年代以來,鰍魚養殖業者都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東蕪寶安等地通過養殖鯔魚出口香港,每年都能獲得較高的利潤。
由于鯉魚具有粗生、雜食、快長、病少和營養價值高的特點,早已成為咸淡水或淡水魚類養殖中一個主要對象,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視,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把其列為世界推廣養殖的海水魚類品種之一。1977年10月,全國海水魚養殖技術協作會議上,鯔魚再次被列為我國海水魚養殖的主要對象。隨著對鯔魚的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對鯔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解決鯉魚養殖人工苗種的充足來源,鯔魚養殖規模將有更大的發展。
生物學特性
。ㄒ唬┬螒B特征
鯉魚體較長,前部近圓筒形,后部側扁,體長為體高的4.1-4.8倍,為頭長的3.8-4.1倍。頭中等大小,兩側略隆起,背視寬扁,吻寬短。眼中大,圓形,位于頭的前半部。前后脂眼瞼發達,伸達瞳孔。鼻孔每側2個,位于眼前上方,前利,中央有一突起。兩頜具絨毛狀齒,單行排列。舌較大,圓形,位于口腔后部,不游離。鰓孔寬大,鰓耙細長,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前鰓蓋骨及鰓蓋骨邊緣無棘。假鰓發達。
鱗大,體鱗為櫛鱗,頭部為圓鱗,除第一背鰭外,各鰭均有小圓鱗,第一背鰭基部兩側、胸鰭腋部、腹鰭基底上部和兩腹鰭中間各有一長三角形腋鱗。側線不明顯,體側鱗片中央有一不開口小管。兩背鰭短且相距遠。第1背鰭有4根硬棘;第2背鰭較大,形同臀鰭,具1-2根硬棘;腹鰭腹位,具1硬棘5鰭條。尾鰭叉形,上葉稍長于下葉。
體腔大,腹膜黑色。胃管狀,幽門部特化球形肌胃。腸細長,多彎曲,約為體長的7倍。幽門盲囊大,2個。鰾大,壁薄。體青灰色,腹部顏色較淺,體側上半部有幾條暗色縱帶。鰭條淺灰色,腹鰭基部有一黑色斑塊。
。ǘ┥盍曅
鯔魚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特別是在沿海水域,是一種廣鹽性。經常向河口和環礁湖回游的魚類。這種魚總是在外海產卵,當魚苗體長約20毫米時,則進入河口尋覓良好的索餌場,較大的鯔魚游泳很活潑,當漁網接近時,魚就跳出水面躍過網頂逃走或潛入底泥,難以捕獲,由于其主要攝食微小的植物性物質及部分小型游泳動物,故不輕易吞誘餌。
鹽度:鯔魚在海水、咸淡水或淡水中均能良好地生長,適鹽范圍0-40‰,一般多棲息在30‰左右的水域里。
水溫:鯔魚適溫范圍廣,能在水溫3-35℃的水域中存活,最適水溫在12-25℃,一般時間在4-10月。
溶氧量和pH:水的pH通常在7.0-9.5時,對養殖魚類都是適宜的。一般不必考慮溶氧過高,但在清晨日出前要防止溶氧量過分降低,池塘養魚中,由于施肥,營養豐富,導致各種植物密集生長,所以日溶氧量及pH的變化較大。
肥力:一般來說,池水應當常呈綠色,其透明度以水深約20厘米看不見白色物體為標準。
。ㄈ┦承耘c生長
1.食性
鯔魚仔、稚魚鰓耙短且稀疏,消化道直而短,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餌。到幼魚期口扁,頜能自由伸縮,鰓耙細長致密,沙囊肌胃形成,胃肌發達且堅韌,腸道明顯增長,達體長5-10倍,食性由動物性轉為植物性。主要刮食泥表的腐殖質、沉積的有機碎屑、附生硅藻及小型動物。鯔魚的主要食物成分。鯔魚攝食活動有二個高峰:一個高峰在每天的拂曉,另一個高峰在正午。攝食強度在拂曉開始增加,到下午后,攝食強度下降。
2.生長
由于生長海區或水域的不同,鯔魚的生長速度有較大的差別,如日本海區生長的鯔魚比黑海中生長的較為迅速,而在咸淡水中生長的比在海水中或淡水中生長的要快。一般情況下,鯔魚當年可以長到250克。兩年可長達500克,三年可達:1000克以上,雌雄鯔魚的生長在3齡前沒有顯著差異。
。ㄋ模┓敝沉曅
鯔魚性成熟年齡及產卵期隨棲息地區不同有差異,一般雄魚在2-7齡,雌魚3-8齡。如在太平洋、大西洋,一年四季均有產卵,而在我國沿海,則在冬季產卵,一般產卵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鯔魚有回游產卵的習性,在秋季離岸到較深的海區產卵,但亦有資料推斷鯔魚很可能在淡水中進行產卵。產卵時,每3-5尾個體較小的雄魚包圍著1尾雌魚成小群逆潮徐徐游動,雄魚常以頭或身體頂撞或壓迫雌魚腹部,并不時地顫動著身體,或濺水滾起“水花”。
剛孵出的仔魚隨水漂流,幼魚一般隨潮水進入港灣攝食!
天然鯔魚苗的捕撈與鑒別
雖然鰓魚人工繁殖已經獲得成功,但由于未能大批量生產以滿足生產的需要,目前養殖用的鯔魚苗主要還是靠沿海捕撈。
。ㄒ唬欞~苗的捕撈季節
鯔魚苗在體長1.5厘米時,大批回游到咸淡水的河口、港汊、閘口等淺水區索餌,此時適于采捕。各地由于氣候條件不同,鯉魚開始繁殖的時間有差別,因此在沿海出現鯔苗的時間不同,廣東、福建在12月至次年4月;浙江杭州灣一帶在3-5月為捕撈盛期;江蘇東臺一帶在4-7月。根據群眾的經驗,鯔魚苗的分布有如下的特點:
。1)在灘涂、港汊處,底質為含藻類較多的沙質土,漲潮時,鯔魚苗游來攝食,容易捕獲。
(2)港灣里有深潭,潮水退落后仍保留一定水深,這時魚苗容易被留下來。
(3)在咸淡水交匯處苗多,因為鯔苗有溯河逆游習慣,并由于內河水流入,帶入豐富的餌料。
(4)天氣晴朗、氣溫高、無風,魚群喜歡集中在汊。
。ǘ欞~苗的捕撈方法
1.光誘捕法
由于鰓苗具有趨光的特性,在沒有月亮的黑夜,退潮時,位于港灣處支起汽化煤油燈,引誘鯔苗游至汽燈處,然后用預先安放好的定置魚苗網捕起,這樣的方法誘捕鯔苗不僅捕獲量大,成本低,花費勞動力少,同時捕撈的魚苗不易受傷,質量好,成活率高。
2.抄網采捕法
這種網的結構是一個半圓形的鐵制或木制框架,約50厘米寬,連接一個手柄,用框架支撐尼龍魚苗網片或其他網眼較密的紗網。利用抄網在灘涂或淺水海灣處進行采捕。這種方法操作簡便,但捕獲量小。
3.手拖網采捕法
手拖網長3-5米,高70厘米,浮子綱連接軟木浮子或塑料浮子,沉子綱連接沉子,網衣兩側連接木棒或竹桿作為手柄,由雙人操作在河口或灘涂涉水采捕,目前廣東各地以此法最多。此法捕獲量比手抄網大。
。ㄈ欞~苗的鑒別
在捕撈鯔魚苗的同時,常常捕有大量的尖頭鯔苗、鱸魚苗和其他雜魚苗,為了獲得純凈的鯔魚苗,必須對各種魚苗進行鑒別。從形態上看,鯔魚苗與鱸魚苗和其他魚苗較容易區分。鯔魚苗體格勻稱,“眼小,背黑腹白游泳迅速。鱸魚苗體短而扁,體色淡黃帶黑點,游泳緩慢。在廣東,所捕獲的,鯔魚苗更多的是與尖頭鯔苗混雜一起,由于兩種魚苗形態比較接近,較難分辨。根據漁民的經驗,鯔魚苗肉眼看起來體表比較光滑,尖頭鯔苗比較粗糙;鯔苗的背部為銀灰色,腹部為銀白色,尖頭鯔苗體色為青灰色。在網箱中,當輕輕地把網箱的一側提起,鯔魚苗能夠迅速游往網箱的另一側,而尖頭鯔則貼在網片上,由此可以對兩種鯔魚苗進行鑒別。
。ㄋ模欞~苗的暫養
鯔魚苗捕獲后剛出水時,蹦蹦跳跳,處理不當將造成大量死亡,這時不能進行長途運輸,如果要進行放養,必須進行暫養馴化,使其適應養殖環境。廣東沿海漁民當前用小土池對鯉魚苗進行暫養。在捕苗港口附近掘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小土池,池深約80厘米,池底以泥沙質最好,池內裝有半咸淡水,鹽度15燦-20地為宜,然后把捕來的鮑魚苗馬上放入池內暫養,并逐漸加入淡水,慢慢改變池水鹽度,最終以達到養殖水體相似的鹽度,一般淡化馴養過程需要1-2周時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