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黑魚,學名烏鱧,是近年內陸地區淡水養殖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因黑魚一般為二年上市,故其在北方地區的安全越冬顯得十分重要。我們針對近年山東省濰坊市不斷出現的黑魚越冬死亡現象作了認真的總結和剖析,擬出了套較為可行的技術方案,并在2003年對山東省濰坊市120個養殖池塘作了越冬技術預防和跟蹤指導,取得了良好效果,總體越冬成活率達到98.7%以上,安全越冬和魚種計120000余公斤,其安全越冬技術要點如下。
1、“人工仿自然生態法”:在北方地區,淡水水域內黑魚的天然越冬,它基本上處于半休眠狀態,不吃不喝,很少活動,整個身體大部潛入池底淤泥,僅頭部露在水中,故應人為制造和模擬一個近于黑魚天然越冬環境,以適應其自然要求,減少傷病,提高成活率,做法是:
1.1池塘改造:越冬池塘面積一般每個2-3畝,水深達到1.5-2m,最低水位1m以上,底部淤泥15-20cm。老舊池塘因養殖期間大量投飼和魚體代謝作用,多數池水過肥,池泥積厚,應將多余淤泥清出,可用水下行走 式清淤機進行清淤,對新挖池塘,底部淤泥過少,則應混沉植物秸稈或舊麻袋、舊草袋(面積占整個池塘1/3)的辦法,人造“淤泥”潛伏層,為黑魚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越冬環境。
1.2池塘消毒:在清除池塘多余淤泥的基礎上,老舊過肥池塘,應加以藥物消毒,以消除病原菌,減少病害侵襲。一般畝用生石灰120-150kg,干塘消毒,即可殺滅病原菌,又可改良底質,一舉兩得。對新塘可用潑灑漂白粉的辦法進行處理,一般帶水操作,有效濃度達到0.8-1.5ppm即可。
2、適度投苗:選擇規格整齊,健康無病的苗種進行投放,放苗規格一般為魚種10-30g/尾,成魚1.6-2.5ks/尾為宜,實踐生產證明,規格整齊的池塘越冬成活率高于規格不一的魚塘。放養密度視池塘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越冬每畝放苗1000kg右,最大應小于1500kg,對養殖密度過大的池塘應挑選分塘,合理存放。
3、加足池水:黑魚越
冬應分一至數次加滿水,最低水位應大于1m,在11月底前每月可適當換水1-2次,每次換水量約占整個池塘的60%-70%,保證池塘水質清新。進入12月份封冰季節,要一次加至最大水位,保證池水底部不結冰,以免凍傷魚體,其池底水溫最好保持在4℃以上,冰封期盡量減少新水進入,以減少刺激,降低魚體能耗。
4、飼料投喂與控制:黑魚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現多以投喂海洋雜魚及本地淡水野雜魚,在大規模養殖生產中多投喂“面條魚”等海水雜魚為主,平時投喂以“八成飽”為度,太飽易造成慢性腸炎和脂肪肝,這是造成黑魚越冬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實踐,我們認為黑魚投飼應掌握:前期投喂八成飽,后期改喂淡水小雜魚的做法,效果很好。其做法是在10月中旬,即越冬停食前1個半月,停喂含脂較高的面條魚,改喂淡水鯽魚為主的野雜魚,并逐步減少投喂量至停食。無論海水雜魚還是淡水雜魚,皆應保持鮮度,腐爛變質有異味的餌料魚應禁止投喂。
5、疾病預防:停食前45天,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要求,每隔5天左右,投喂藥餌。藥餌制法是:每公斤餌料拌肝膽靈20g,大黃300g,混餌投喂,可有效預防黑魚易得的脂肪肝、傳染性胰腺壞死(1PN)等疾病。其次,在春季開食前半個月,每隔15天用生石灰以每畝20kg的用量化漿全池潑灑消毒,一般連續進行四次,可有效防止水霉病的侵襲,提高越冬成活率。
6、減少拉網鍛煉:有的養魚戶片面認為,拉網鍛煉可使黑魚強身健體,增強抗病免疫能力,這從另一方面加大了黑魚越冬死亡的頻率和數量,生產中發現越冬前后拉網多的魚塘,由于此時水溫較低,拉網易使性情兇猛的黑魚因受驚竄跳而身受傷,為“水霉”侵襲提供了條件,常發現拉網后數日可見長滿棉絨狀水霉的病魚沿池巡游,繼而死亡,我們認為,確定越冬的黑魚種群越冬應減少拉網次數,越冬期間更應禁止此類操作。(摘自漁業致富指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